職業教育離不開教學實訓設備,就像魚兒離不開水。
追隨《中國制造2025》的指引方向,廣東三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奔跑在技能強國的路上;立足于產業報國,廣東三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又一直鎖定打造智能制造強企的既定目標。
在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看來,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戰鄉村轉型,助力鄉鄰致富,助推人才振興,需要扎扎實實地從“頭”做起……
當好扶貧的“犁頭”
2019年,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業教研室主任、農學博士王鎮,被選派至市區兩級經濟薄弱村東山鎮新潦村擔任“第一書記”。到任后,他迅即撲下身子搞調研,系統分析村里特色產業莼菜種植的發展困境,提出了“基地+農戶”融合種植機制、“農旅文”三元一體發展格局建設等一攬子專業化建議,并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以重點扶貧項目“莼菜基地”建設為重點,協助村兩委構建了“觀莼、品茗、賞荷、品果”農業綜合體,有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王鎮還充分借助學校東山校區的資源優勢,與9名博士教師攜手組建“駐村博士工作站”,有力確保技術支撐常態化。在果樹博士王鵬凱指導下,村里綠色化生產的枇杷“產、質、價”齊升;在蔬菜學博士李慧敏指導下,傳統魚塘順利“退養改種”,保護了生態又擴大了莼菜產業規模……
2019年底,在蘇農院科技“犁頭”幫助下,新潦村成功犁掉“經濟薄弱村”的帽子,并“犁出”了鄉村振興的勝利前景。
掘開致富的“源頭”
5月,正是草莓上市時節,蘇州果農俞群康看著大棚里紅艷艷的草莓,開心地說:“幸虧有園區,生產一點兒沒耽誤,選種、育苗的品質更是呱呱叫。”
俞群康說的“園區”,是有著“智能數字植物工廠”之稱的蘇州農職院相城科技園育苗基地,也是學校產教融合發展的產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育苗基地充分發揮“無人化智能生產”的科技優勢,為保障地區農業生產作出了積極貢獻。此外,為幫助農民抓好春耕生產,學校一手抓線上,在線傳授農技知識、推送政策信息、協助進行補貼申報;一手抓線下,幫助農戶做好“綠色防控”,受到廣泛贊譽。
與育苗基地“現代化”致富源頭形成呼應的,是學校在“創新與傳承的辯證統一”中開掘的“傳統味”致富源頭。
學校“茶藝與茶葉營銷”專業與國家非遺“洞庭山碧螺春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嚴介龍大師,攜手打造“校企合作+大師工作室”,運用“現代師徒制”讓“古法碧螺春”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濃郁悠久的茶香。疫情防控期間,4個學生參與企業復工復產,運維3家天貓網店,截至4月底營業額達800余萬元。
飛上就業的“枝頭”
“就業工作,一是要練在平時,做好就業導向和就業能力培養;二是要應在急時,因時因勢給予學生心理指導與就業幫扶。”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振陸說。
面對新冠疫情及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凝心聚力,亮出“四大法寶”,鼓蕩風力,托舉畢業生飛上就業的“枝頭”。
學校與蘇州太倉市等地政府部門合作,開設“定向委培班”,以“校地聯動、教產銜接、開放共享、終身學習”為路徑,著力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技術技能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今年,預計有50名委培生在所屬村鎮、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崗位發揮骨干作用,180名新生入學。
學校堅持“教賽研一體化”推進課程改革,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系統化建設課程、資源、賽項,“理實結合”提升就業競爭力。
在拓展就業渠道上,學校除了常規的校園春季網絡招聘會,還計劃舉辦江蘇省現代農業專場招聘會等兩場大型招聘會。
針對疫情阻隔可能給畢業生帶來的焦慮情緒,學校全面推行畢業生就業周報摸底調查,穩定畢業生求職心態、為畢業生提供精準幫扶;并精心策劃“春風送暖‘云’上護航”線上就業指導系列講座,全方位、全覆蓋為畢業生提供職業生涯輔導。
憑風借力,一只只羽翼漸豐的鳥兒從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里振翅高飛,融入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宏大征程。(吳春花 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