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教育如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傳統的模式往往局限于根據地方產業需求,匹配相關專業,為企業培養對口的技術工人。其中較為成熟的模式,就是“校企合作”,包括送學生到企業實訓、為需求量大的企業開設“專班”定向培養。
根據浙江省傳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地方黨委和政府部門深化對新經濟發展動能探索的需求,浙江省東陽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簡稱“東陽市職教中心”)在持續鞏固“校企合作”優勢的同時,積極拓展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領域,通過實施“校地合作”,走出相對單一的中職教育“技能繭房”,在立德樹人的同時,培養創新型高技能工匠,畫好職業教育和地方發展的“同心圓”。
連日來,一則“浙江一嘉@高薪誠聘”的H5帖子,在浙江東陽人的微信朋友圈里連續轉發。高大上的畫面、悅耳應景的音樂、便捷的報名通道,吸引了7000多用戶、3萬多人圍觀。這則帖子就出自浙江省東陽市職教中心電商專業學生之手。從為企業培養人,到為企業招聘人,更深度地融入企業發展,這是東陽市職教中心推進“校地合作”邁出的一大步。
自2018年以來,東陽市職教中心主動對接地方黨委和政府部門,收集并梳理需求,充分利用學校的師資、課程、生源等優勢,改善供應,積極作為,把中職教育嵌入地方重點工作,成為地方黨委和政府部門的“智囊”和“助手”,形成了三大特色。
服務區域產業群
促進高質量發展
從零星分散的企業到連片集中的產業群,服務半徑的擴大,折射的其實是中職教育全局發展觀的變革。因為,做到精準掌握一家企業的需求并不難,而要把握一個區域產業群的深層需求并為其量身定做服務方案,需要學校有良好的“地接”能力。東陽市職教中心緊緊抓住近年流行的“服務外包”機遇,推動技能教育和產業發展融合。
共建產業培訓基地。通過捕捉某個區域產業集群的需求,主動對接當地政府部門,將對口專業的學生“打包”送上門,既滿足企業的特殊用工需求,又讓學生在匹配的崗位上提升技能,從而幫助地方政府部門精準高效服務企業。2018年3月,學校與白云街道黨工機構、辦事機構對接,在電商集中的白云商貿園區設置了產業培訓基地,196家電商企業提供了200余個崗位。2016級電商專業學生全員上崗,經過3個月在崗培訓,實現了學生全部對口就業。而在往年,該專業的對口就業率在60%至70%。這種分散式培訓更好地滿足了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個性化需求,也更容易增強學生與企業的黏性。有別于大型制造企業的流水線工作方式以及分工細化造成的專業局限,小微企業提供了更全面的鍛煉機會,使學生綜合素養快速提升。
創建經濟服務平臺。根據專業設置,學校研究各方需求,打造多元化的平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目前已建成了助企招工平臺、電商第三方服務平臺、禮儀和茶藝培訓平臺等。
一直以來,中職學校習慣于坐等上門招聘,從未想過會成為地方產業的招工助理。東陽市職教中心主動轉換角色,利用生源與技術優勢,主動當起企業HR,為地方政府部門分憂解難。浙江一嘉有限公司是今年5月由虎鹿鎮政府部門引進的防疫品生產企業,因為用工缺口較大,虎鹿鎮黨委和政府部門發動全體干部,幫助企業“吆喝”招聘。東陽市職教中心獲悉后主動對接,專門抽調師生成立工作組為企業搭建招工平臺。學生們承擔起策劃師、技術師和人力師等角色,制作招工H5,調取后臺人員資料報送企業,組織入圍者到企業面談并幫助做好接待工作,不僅消化了學校生源,而且助力了社會富余勞動力再就業。根據電商企業的特殊和短期需求,打包承接相關項目,提供網頁設計、商品拍攝、文案整理以及銷售客服等服務,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鍛煉機會。如每年“雙11”,學校的客服“訂單”總是爆滿。借助酒店旅游管理專業擁有專業禮儀師、茶藝師的優勢,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商務接待以及禮儀和茶藝培訓等,可以讓學生快速地“見世面”練技能。經過一段時間試運行,各方對上述平臺的需求已經與日俱增。
服務地方活動系
助力大花園建設
為踐行“兩山”理念,推進綠色發展,打造“詩畫浙江”,2017年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謀劃實施“大花園”建設,全域旅游推進工程成為“大花園”的重點。東陽市職教中心瞄準這項工程,結合鄉村振興,調動師生創新服務地方品牌活動,高標準推進東陽全域旅游。
共辦旅游節。鄉村旅游節已經成為鄉村振興的“金扁擔”,也是縣域全域旅游的主要支撐。限于鄉村在人才和文化資源方面“先天不足”,迫切需要專業人士引導。中國傳統村落虎鹿鎮蔡宅村已經接連舉辦了4屆旅游節,面臨創新乏力、引流劇減的困境。2019年第5屆蔡宅旅游節前夕,接收到當鎮黨委和政府部門發出的需求信息后,東陽市職教中心派出專業團隊對接,為其全面打造全新的旅游節“套餐”,包括農產品網銷、親子研學、漢服表演、青春快閃、茶藝服務、導游服務,還承擔起旅游節的直播工作,并為旅游節制作了精美的H5帖子造勢預熱。
共營研學游。作為文化和旅游部門力推的項目,融非遺體驗和勞動教育于一體的研學活動近年來大熱。但是許多景區對非遺背景和勞動課程鮮有深度了解,非遺主管部門又分身乏術,亟須有人“穿針引線”。東陽市職教中心以學校的“木作學堂”為核心,集納相關專業,同時與社會上的非遺傳承人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為各景區推出“木作體驗+”研學游項目。
服務黨群共建圈
用好紅色傳家寶
黨建是我國珍貴的紅色傳家寶。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精神,提升紅色教育,既是中職教育立德樹人的應有之義,也是貫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血脈。近兩年來,東陽市職教中心以黨建帶團建、婦建、工建,實現黨群共建,融合發展,努力打造學校和地方黨群共建“綜合體”,從而深化“黨建帶群建,群建壯黨建”,示范引領黨群干部專業技能提升,更好地開展創新創業實訓。
團委活動三下鄉。主動融入地方尤其是農村共青團組織舉辦的各種重大活動,做到技術、文化、人才等三下鄉,形成工作合力,共促三農發展。今年4月30日,東白山采茶節舉行,東陽市職教中心派出60名團員師生,聯合當地青年干部以實際行動助農。學生們表演漢服舞、采茶葉、做直播,教師們當起“主播”在網絡上推銷東白茶。半天時間,30多萬人次收看直播,銷售茶葉2萬余元。錨定“職教助農”,持續深化職教三下鄉活動,已成為東陽市職教中心的新課題。
東陽市職教中心依托校園環境幽雅、資源豐富的優勢,利用周末和節假日,把工作團建引入校園,推出親子手作、非遺體驗、茶藝培訓、人文講座、松林露營等項目,獨樹一幟。為此,學校把閑置已久的拓展基地改造成融松林、草坪、舞臺、長廊、茶室于一體的“挹雅苑”,連接正在建設中的非遺青創基地,美化環境;同時鼓勵教師進修禮儀、茶藝等職業技能,為非遺傳承人開設個人工作室,為工會團建提供更多選擇,倡導文明健康新風,振奮干部隊伍精氣神,助力企業文化建設。
思政教育進鄉村。教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新時代創新三農工作,關鍵在于提高農民素質,把好思想之舵。東陽市職教中心以黨員志愿服務進鄉村、“兩會”精神鄉村巡回宣講等活動為載體,發動全校129名黨員教師的積極性,推動思政教育進鄉村,并把此項工作列入學校31個“匠心教師工作室”考評內容。學校創業中心主任徐匡發揮電商專業優勢,為虎鹿鎮“東白學堂”提供電商助農公益夜學培訓;多位教師接受市社區學院邀請,為各鎮鄉街道的社區學校提供技能培訓,宣講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兩會精神。通過活動,學校黨員教師密切了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同時把群眾的需求帶回學校,促進教學創新。
志同道合建機制
凝心聚力強根基
通過兩年的校地合作實踐,東陽市職教中心達成了立德樹人和服務地方的雙重目標,彰顯了現代中職教育的價值擔當。當下,學校正在探索思考如何讓校地合作更系統、更全面、更有特色、更有成效。
一是建立合作機制。目前學校的合作對象僅局限于白云街道、城東街道、六石街道、虎鹿鎮等范圍,還未實現全市覆蓋。隨著各個鎮鄉街道的需求紛至沓來,當務之急是建立校地合作機制,組建專門的工作機構,為地方黨委和政府部門提供“固定套餐+個性菜品”的服務菜單,做精“特色”項目,開拓“特需”項目,在創新服務中為師生提供更寬廣的鍛煉平臺。
二是強壯專業根基。不可否認,專業優勢是校地合作的根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目前,學校融入校地合作的專業也未做到全覆蓋,需要進一步尋找連結地方工作與職教服務的“焊點”,尤其是要瞄準東陽的三大國家級別特色產業,如建筑、影視文化、木雕和紅木家具,挖掘專業潛力,參與社會治理,實現中職教育與地方產業一體化發展。為了調動學生參與校地合作的積極性,學校還推出了系列激勵機制,如:項目引領制,鼓勵師生認領項目;表彰優秀制,每次活動結束后表彰優秀學生,為他們的“生命銀行”增加積分;競賽植入制,在學校師生創新創業人人賽中,設置校地合作板塊等。
中職教育的任務絕不能局限于培養技術工人,而是要讓學生在走上崗位后成為企業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做一個精神自足、技能高超、素養優良、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工匠。(盧干 浙江省東陽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黨總支書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