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時節,總會有些不良機構或不法分子借機炒作一些虛假信息,誤導考生和公眾。為此,教育部聯合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等部門梳理匯總了近年來出現頻率較高的高考假新聞、假信息,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明辨網絡謠言,謹防上當受騙,希望網民不信謠、不傳謠。
實際上,有關高考的謠言大都是“新瓶裝舊酒”,變來變去離不開“撿到準考證、身份證、錄取通知書”“高考閱卷內幕”“提供高考真題、押題、密卷”“特殊渠道招生”等,時間、人物、地點等要素雖年年更新,內容卻大同小異。
按理說,對這類并不算新鮮、并不算高明的高考謠言和騙局,公眾應該有了一定的“審丑疲勞”和免疫能力,但從實際來看,每年被謠言蠱惑繼而跟風傳謠或被騙中招的大有人在。輕則泄露隱私信息,重則遭受嚴重財產損失、耽誤學業。因而,在每一個高考季(包括報名季),社會各界都需繃緊防謠防騙這根弦。
教育部、公安部、網信辦等部門梳理發布的高考謠言和騙局的典型案例,給謠言和騙局畫了像,給公眾打了一針預防針,有助于公眾認清相關謠言和騙局的真面目,增強警惕意識、防范意識、維權意識。
相關職能部門還應加強對動態信息的關注,建立健全常態警示機制,對有造謠或詐騙嫌疑的信息或行為保持高度敏感戒備狀態,確保早發現、早跟蹤、早甄別、早預警、早干預、早打擊,全力壓縮高考類謠言和騙局的生存時間和空間,減輕其不良影響,從而保護公眾的合法權益,為考生創造干凈、安全的高考大環境。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考生及其家長更應承擔防高考謠言和騙局的第一責任。一些人之所以上當受騙,主要是因為他們想要利用非正常手段獲得不正當的高考利益和機會。如果大家都把心態放正,祛除一些不應有的雜念,只相信正規的信息和渠道,就不會在一些拙劣的騙局面前失去理性。
而對于廣大網友而言,遇到這些所謂“特殊渠道”之類的信息,別盲目相信,加以轉發。其實,防高考謠言和騙局也是一場特殊的考試,關乎每一個人的利益或潛在利益。包含考生和家長在內,所有人都是特殊的“參考者”,都該為破解高考謠言和騙局這道社會考題付出自己的努力,擔起一份責任。(李英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