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師,您的每句話都說到了我的心坎里?!甭犕昴喜星嗌胶^羅家鎮司法所開設的國學課堂之“喝酒誤事篇”,因醉駕獲刑的社區矯正人員蔡某坐不住了,他找到主講人,當場對自己不遵守交通規則釀下苦果的行為悔罪,表示再也不貪戀酒杯。
這是近日青山湖區羅家鎮司法所針對轄區內犯有危險駕駛罪的社區矯正對象開展的專題分類教育活動上發生的一幕。當天的活動中,除國學課堂外,工作人員還以案釋法,詳細解讀最新交管規定及酒駕、醉駕處罰標準。
據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7月1日實施后,江西省在南昌市東湖區和青山湖區、永修縣、武寧縣、石城縣、豐城市、玉山縣等7個縣(市、區),部署開展危險駕駛類、交通肇事類社區矯正對象分類教育試點。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的犯罪類型、現實表現等進行分類分級教育,將以往“大鍋燴菜”的教育模式改變為“小灶分餐”。
“醉駕已取代盜竊成為刑事追訴第一犯罪,交通肇事類刑事案件易發、多發?!笔∷痉◤d有關負責人介紹,相比傳統“大鍋燴菜”教育模式,對矯正對象區別對待、類型化處理,制定個別化、針對性的矯正方案,更有利于“因類施矯、矯人矯心”,最大限度避免矯正人員再犯罪。
按照部署要求,各試點地區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作為社區矯正對象的必修內容,貫穿于社區矯正全過程。社區矯正機構依托交通管理部門,建立教育矯正基地和公安交通安全學習平臺,提高分類教育的效果;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則依托社區矯正機構,建立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基地,通過現場觀摩、現身說法、以案釋法等活動,提高全社會對危險駕駛、交通肇事危害性的認識。通過基地共建、教育必修、考核互認、信息互聯,交通管理與社區矯正工作深度融合,社區矯正的針對性和精準度得以提升。
此外,各試點地區還以社區矯正對象、受害人、社會三者的關系為切入點,通過組織開展交通安全志愿行動、受害人定向補償和幫扶志愿活動等方式,讓危險駕駛類、交通肇事類社區矯正對象學會換位思考,增強認罪悔罪意識,主動修復社會關系。
據悉,除部署開展危險駕駛類、交通肇事類社區矯正對象分類教育試點工作外,江西省還結合實際,按照犯罪的類別、社區矯正對象個性特點等進行分類,在全省11個設區市的73個縣(市、區)組織開展了盜伐濫伐林木類、詐騙類、賭博類、未成年類、女性類等14個類別的社區矯正對象分類教育工作。(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