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大暴發的背景下,世界經濟面臨著衰退風險。數以百萬的企業員工、畢業生面臨著失業、待業等一系列危機……今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 支持鼓勵勞動者參與線上職業技能培訓的通知》。去年10月,教育部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推動職業院校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廣泛開展職業培訓。
疫情影響之下,作為開展職業培訓重要陣地的職業院校如何站上“風口”,彰顯職業教育辦學的社會責任與擔當?近日,浙江省中華職業教育社組織了一場沙龍活動,探討如何在疫情防控期做好職業技術技能培訓。
技術迭代、產業變革、生活方式重構……
職業培訓更難了?
受疫情影響,今年春節大多數企業放假時間長、停產時間長。員工安全生產的弦放松了,企業又無法集中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旺盛的培訓需求給職業院校做大做實技能培訓帶來了新的契機。
“是機遇也是挑戰,疫情影響之下,職業院校的培訓工作比以往更困難了。”杭州蕭山技師學院院長許紅平的一番話引發了在場嘉賓的思考,“一場疫情‘大考’加速了技術淘汰和企業的轉型升級,新技術、新業態、新經濟大量涌現,基于經驗的傳統業態正在迅速向基于科技的智能業態轉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改變,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結構和目標也要重構。”
然而,現實的困境是,一些職業院校師資滯后、專業滯后、課程滯后、設備滯后、技術滯后,導致培養的人才與趨勢、產業、市場脫節。“職業院校以昨天的技術為今天甚至明天的產業服務,這條路注定是行不通的。未來,人類與機器將重新分工,那些經過反復訓練得到的技術將被數字化,怎樣的職業培訓才能滿足未來的需求?”許紅平指出,精準的認知是有效開展培訓工作的前提。
正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精準研判,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緊密對接產業發展新需求和行業新動態,率先打破傳統專業邊界,打造民政康養、旅游航空、數字財會、數字貿易、智慧供應鏈、智慧管理、數字電氣、數字智能八大特色優勢重點專業群。截至目前,學校共獲批大數據財務分析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智能計算平臺應用開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12個“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項目,覆蓋八大專業群。
“技術創新是職教發展不竭的動力和源泉,要抓住國家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新基建等機遇,調整傳統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建立新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標準,實現培訓‘突圍’,聚焦基于新技術應用的教學內容改革,切實提升職業教育課程技能培訓的實效性,做企業轉型升級的‘領跑者’。”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胡新根說。
誠如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校長高志剛所言:“疫情只是催化劑,加速了企業的轉型升級和行業的新一輪洗牌,職業院校的技能培訓也要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隨著經濟方式的轉變而‘動’,跟著產業的調整升級而‘走’,圍繞企業技能人才需求而‘轉’。”
企業傾向自我培訓,職校培訓課程遭冷落
校企“抱團”才能實現共贏
企業“重設備投入、輕職工培訓”,學校培訓課程遭受企業冷落,學校和企業在培訓目標、內容等方面存在供需矛盾……這是職業院校技能培訓中存在的“怪象”。
企業是否真的無需借力就能自我滿足培訓需求?浙江瑞邦建設工程檢測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王晉坦言,疫情之下,企業也在不斷轉型升級,以往在惡劣的天氣下,我們需要技術人員到現場做危房檢測,現在借助傳感器、通信手段就能代替人完成檢測,企業原有的技術工人無法適應新技術的要求,我們迫切需要借助職校的力量培養一批跨行業的復合型人才。
一邊是企業旺盛的培訓需求,另一邊是職業院校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職業培訓如何避免“單相思”?沙龍中,與會者達成了這樣一種共識:產教融合是職業培訓最重要的路徑。
近日,由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浙南產業集聚區(經開區)及相關合作企業共同建立的金藍領育人共同體——金海產業學院成立。“‘招才難、育才難、留才難’一直是溫州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難點,由于企業技能人才緊缺,對新技術的應用和技術改造有心無力。為破解這一難題,學院化身企業人才‘蓄水池’,對接企業招工計劃制定招生計劃,面向社會生源和企業崗位需求實際,為企業量身定制‘準員工’。”胡新根道出了初衷。
許紅平認為,職業培訓只有立足行業企業視角,讓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其中,才能最終實現雙贏。他認為,好的職業培訓項目要對接科技發展趨勢、本土產業需求、培訓對象水平;平臺搭建要對接項目所需課程,資源整合要對接課程所需要素;項目拓展要聯動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共建聯合體;師資發展要對接科技、產業、項目、課程。
統一時間、統一內容的“流水線”式培訓不再適用
職業培訓要向定制化的柔性服務轉變
長期以來,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上習慣了統一時間、統一地點,以統一內容、統一形式、統一標準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流水線”式的培養。此次疫情打破了這一傳統模式,職業培訓不再是固定時空的教與學,線上線下聯動的混合式教學成為主流。
在杭州市富陽區職業高級中學校長彭哲敏看來,此次疫情不僅是職業院校深化校企情感的窗口期,更是優化培訓機制的窗口期。
“專業工種不同,培訓層次不同,匹配的要素完全不同,職業院校迫切需要提升服務質量,使得各類培訓群體都能在具有職教特色的環境中滿足各自訴求。”許紅平說。
沙龍中,浙江傳化化學集團有限公司培訓總監劉博分享了公司的人才培養體系。企業以戰略轉型升級為導向,結合人才成長周期,分層分級進行人才培養,制定青藍計劃、湖藍計劃、海藍計劃、天藍計劃,打通進階通道。疫情期間,企業聯手云學堂開發出49門線上課程,供有機合成工、化學分析檢驗員自主培訓學習。
傳化集團的人才培養計劃讓杭州技師學院教師、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汽車噴漆項目冠軍楊金龍深受啟發:“在這個疫情防控期,堅持服務導向,依據教育對象的多樣性,在更開放公平的維度上為更多潛在的受教育者提供職業教育機會和高質量服務,才能不斷提高技術技能培訓的實效。”
省職教社常務副主任、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王利月指出,職業教育不僅是學校教育,更是一種終身教育。培訓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個人職業生涯長期發展的重要舉措。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是全面深刻的,對經濟轉型升級的推動也是巨大的,職業院校要積極應對、主動適應需求變化,不斷創新培訓內容和形式,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胡夢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