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擴招意味著職業教育的重心上移,必將對中等職業學校產生深遠影響。實際上,中職學校辦學長期遭遇了一些嚴重困難,對此政府、學界、中職學校的管理者和一線教師、學生等以各種方式表達對其的原因診斷與未來路向建議。眾說紛紜中許多觀點相左,甚至截然對立。尤其是掌握著決策權的政府有關部門堅持中職學校性質不變、規模不減,但學生及家長強烈抵觸,不少研究者也提出質疑,政府政策與民眾的需求之間出現了罕見的巨大落差。
處于十字路口的中職學校究竟何去何從?堅持中職學校繼續保持現有樣態的依據是什么?倡議中職學校轉型的理由有哪些?保守的觀點與激進的觀點各自秉持什么樣的邏輯?在學理層面深刻審思并評價不同立場背后的邏輯理路,對形成中職學校未來發展方向的共識是必要的理念廓清。
一、服務經濟發展:中職學校辦學的經濟邏輯
關于中職學校的發展走向,一種觀點堅持維持中職校的現有規模,中職學校與中等職業教育的性質不能改變,強調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中職學校培養大量的中、初級技能型人才。這種觀點可稱之為“保守的觀點”,它首先在有關中職教育的政策文本中得到了體現。政府提出了普通高中與中職學校招生規模達到1∶1的政策目標。2019年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堅持強調“保持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大體相當”。與政策規定相呼應,一些學者主張中職學校的發展路向不可改變:一方面必須堅持中職學校的規模應維持現狀;另一方面,中職學校的辦學宗旨是為企業提供中、低端勞動力,必須堅持中等職業教育優先為經濟發展服務的方針不動搖。這些學者認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技能勞動者總量不足,高技能人才比例較低,中職學校在技能人才培養上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持中職學校的現有規模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
再者,發展中職學校符合國家脫貧攻堅、精準扶貧和實現教育公平的要求,滿足文化水平不高、經濟收入低的農民、農民工、工人等家庭的教育需求;中職學校承擔了農民工、退伍軍人、殘疾人職業教育等職能,中職學校發展關乎社會穩定。保守的觀點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具有合理性,但時過境遷,堅持中職學校現有發展路向的諸多理由在當下已不再是充分的。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業已調整,國務院2015年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確定了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發展原則,這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明確昭示,經濟發展將從低質粗放、技術含量低的模式轉向高知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發展軌道。從技能型勞動力供給的角度看,技能勞動力缺口的重點在于高技能人才。2016年,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聯合完成的《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表明技能勞動者數量占全國就業人員總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僅占5%。伴隨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全球價值鏈升級趨勢,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將越來越嚴重。在制造業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高級技師缺口最大,初中級技能勞動力供需平衡,企業對高技能、高學歷人才需求上升,新興產業的勞動力缺口越來越大。由此可見,在“四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風起云涌的經濟發展大背景下,中職學校受其培養目標低端、學制短、技術知識含量稀薄等弊端的限制,已難以承擔為企業輸送技術技能型勞動力的使命,畢業生需求量也是急劇減少。實際上,當下中職學校不僅招生困難,諸如教育理念偏頗、質量欠佳、學生接受中職教育會導致整個職業生涯的機會成本大增、社會聲譽差、學生和家長認同度低等等難題,都是難以克服的瓶頸問題。
二、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中職學校發展的教育立場
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生產活動的性質、內容、形式和工具,也改變了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與供求關系,高職擴招本質上是對我國勞動力市場變化的直接回應,在這一背景下,我國中職學校應審時度勢,努力改變發展路向,及時從直接瞄準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單純地以為企業供給勞動力為辦學目標的模式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模式。主張以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為本的觀點可以稱為“激進的觀點”,這種觀點力倡中職教育的教育立場,呼吁中職學校進行脫胎換骨式的改革,向本真的教育趨進或回歸。必須指出,激進的觀點與保守的觀點不是截然對立的。職業教育承擔著育人和服務經濟發展兩種基本功能,無論哪一種觀點都不否認兩種基本功能的合理性。“育人”和“育才”理論上是一體兩面的關系,然而在實踐中二者存在主次之分,而孰先孰后則對職業教育的實踐存在著難以估量的影響。保守的觀點堅持中職學校優先服務經濟發展的原則,而激進的觀點力主中職學校應遵循促進學生個體發展優先的原則。優先次序不同在中職學校的辦學實踐中必然會造成巨大差別。
中職學校回歸教育立場是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的本質要求。必須強調,中職學校的轉型不是取消作為實體的教育機構,更不是取消中等職業教育;而是從辦學目標、內涵、操作模式等諸多方面對這種類型的教育機構進行全面改造,助其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長期以來,中等職業教育姓“職”還是姓“教”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事實上,中等職業學校從誕生起就一直瞄準中、低端就業領域,以為企業供給初、中級技能型勞動力為己任。這樣的職業教育姓“職”,重心在就業,教育的因子稀缺,實質上主要是職業培訓。中等職業教育要成為一種“類型教育”,中職學校必須改重“教育”,即以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為第一使命,逐漸靠近“理想的教育”。
傳授工作知識、培養工作技能是教育應有的題中之義,但理想的教育從來不把就業作為第一要務,而是努力超越功利的目的,致力于引導學生求真、向善、尚美,豐富其心靈,發展其智慧和德性,助其實現人生的價值。
換言之,教育要使人的生命得以發展,教育的本質是提升生命質量和生命的價值;對個體來說,就是使個體通過教育,提高生存能力,從而能夠生活得有尊嚴和幸福;就是使個體通過教育,提高思想品德和才能,從而能夠為社會、為他人作出有價值的貢獻。無論什么類型的教育莫不如此,中等職業教育也不例外。
三、從就業教育到升學教育、職業預備教育
中職學校轉型的路徑中職學校轉向育人為本的發展道路,并不是全盤否定中職教育的“職業”屬性,實質是強調其“教育”屬性優先。具體而言,中職教育要揚棄以就業為目標的教育模式,轉向升學導向、職業預備與職業生涯的教育。向育人優先的中職教育轉場必定是一個困難的過程,以下幾方面是可以優先考慮的切入點:
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重新定位中等職業教育,努力促成從就業教育到職業預備教育的嬗變。
為了因應學生接受高層次優質教育的強烈需求和高職擴招的新形勢,中職教育須從終結性的就業教育轉向過渡性的職業預備教育和升學教育,即中職學校的主要任務不再是直接為企業輸送勞動力,而是對學生進行職業預備教育,同時為高一級的高職高專以及本科院校培養合格的畢業生。職業預備教育的實質是職業生涯教育,它不是單純的就業教育,而是包括就業教育在內的職業教育,是貫穿于個人一生成長的綜合性終身教育。本質上,生涯教育能促進就業卻不是僅以就業為目的,而是通過實現就業促進職業發展與事業成功進而獲得適合自身特點的美滿生活。生涯教育以發揮學生天賦的才能為目標,其重點放在人的全部生涯上,使個體從幼兒園到成年能逐漸產生自我引導的能力,生涯教育的最終結果旨在讓每位學生過上適合自身特點的職業生活。它的中心也由圍繞就業指向“實現就業—發展職業—成就事業—人的發展—幸福人生”的路徑。中職教育轉向職業預備教育,意味著中職學校的根本目標轉換為發展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為相應的高等院校輸送新生。
積極開展普職融通的嘗試,為中職學校轉型積累知識、策略和經驗。
在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長期分立的格局下,兩種中等教育機構在育人方面均存在明顯短板。
中職學校在“技術技能育人”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是,由于中職學校的辦學游離于教育立場,以及歧視性的教育制度安排、生源質量差等原因,中職學校在“知識育人”“文化育人”“道德育人”等方面嚴重不足,育人底蘊淡薄。
中職學校要向教育場域轉進,開展普職融通、向普通高中學習借鑒經驗是可行的路徑選項。與普通高中融通首先可以改造中職學校的辦學理念,強化其育人的使命感;其次,有助于夯實中職學校的知識教學,改變中職學校普遍忽視文化知識學習的弊病,從而為學生的升學奠定更寬厚的基礎;再次,中職學校可以借鑒普通高中品德和價值觀教育方面的有益經驗,密實育人的內涵。總之,普職融通能夠為中職學校的育人轉向提供可資借鑒的模板,為中職學校豐富育人的知識和經驗構建通道。(趙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