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得到長足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吸引力不足,基本辦學條件薄弱,專業設置趨同,教師結構性矛盾突出,經費投入與事業發展不相當等問題。需要采取調整學校和專業布局,實行中等職業學校達標計劃,建立“雙師型”教師認證制度,拓展學校多種功能,建立國家生均經費發布制度,筑牢中職基礎地位。
一、發展現狀
一是全國學校招生持續下降后2019年有回升。2012—2018年,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數、招生數、在校生數持續下降,2018年在校生規模占高中階段的比例為39.53%,跌至40%以下,大體相當有不保之勢。2019年招生數開始回升,比2018年增加了43萬,占高中階段招生數為41.70%,在校生占39.46%。
二是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與布局。國家根據新產業、新職業、新崗位建立了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并定期向社會發布調整修訂結果。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6年修訂)》,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分為19個專業大類,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與三次產業發展結構基本一致,具備了大規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能力。各地根據產業發展定位與需求,進一步精準優化職業教育專業布局結構,有的地方有的學校建立了周期性專業優化機制,分類確定黃牌、紅牌、綠牌等預警檔次。
三是學生發展“就業有本領、升學有通道”。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平均達到95%以上,對口就業率達到70%以上,畢業生初次就業的薪資水平大多月薪超過2000元。全國有近一半的畢業生以各種形式升入高一級學校,有的地方甚至超過70%,如西藏達到了77%,天津為72%,上海為71%,為中職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是頂層設計和項目帶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國家一系列有關產教融合政策指引下,一些地方制定專門職業教育法律,規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2019年3月,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省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領域的地方性法規《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2015年青島市出臺《青島市職業教育條例》,“校企合作”有專門篇章,為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落實相關優惠政策,推動區域內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多方參與深化集團化辦學。截至2018年,全國成立了近1500個職教集團,吸引了3萬多家企業參與,其中牽頭或參與集團化辦學的中等職業學校將近50%。設計相關產教融合項目,激勵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各地開展了產教融合城市試點、行業試點和企業試點。山東、山西、河南、福建等地公布了第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名單。
五是教師隊伍的規模與結構逐年改善。中等職業學校的生師比逐年改善,從2016年開始,生師比整體達標(20:1),2019年為18.94:1,規模缺口基本補齊。近76%的省份“雙師型”教師比例超過30%。
六是中等職業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擔當作用。在東西部協作行動計劃中,中職招收建檔立卡家庭學生人數為18634人,推薦學生東部就業共9580人。一些地方積極探索對象精準、項目精準、效果精準的“造血式”扶貧方式,創建了政府主導、集團實施、企業參與的“教育+產業+文化”職教扶貧模式,實現“職教一人,脫貧一家”。
七是經費投入逐年增長并建立生均撥款制度。2019年,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總投入為2617億元,比上年增長6.20%。生均教育經費總支出中等職業學校為21203元,比上年增長7.36%。37個省、市、自治區、計劃單列市建立生均撥款制度。有的地方(如北京、河南)按專業類別制定了標準,有的地方(如廣西、貴州)按區域制定了標準,有的地方(如重慶市)把民辦中等職業學校也納入了生均撥款制度范疇。各省根據辦學規模、辦學質量、辦學效益建立起經費穩定增長機制。2016年,寧波市出臺《寧波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規定到2020年職業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要普遍達到普通高中2倍。全國共資助中等職業學校學生1593萬人。2019年,全國共資助中等職業學校學生1592.86萬人次,資助金額305億元。
二、問題分析
一是職普比連年下降吸引力不足。2010年以來,高中階段學齡段人口總體下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6.5%大幅提升至2019年的51.6%,并且產業升級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類型和層次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和在校生數逐年減少,在校生規模占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持續下降,到2018年已下降到39.53%,“職普大體相當”已經不保,中等職業教育吸引力仍然不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既有社會傳統觀念的問題,也有政策導向與實施的問題,以及現實需求與理念認識之間的矛盾與沖突。
二是中等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薄弱。中等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薄弱是制約其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學校建設規劃用地、生均占地面積、生均校舍建筑面積等指標不達標的學校分別占半數左右,1000余所學校的占地面積不到10畝,不足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學歷教育在校生數不達標的學校占4成以上。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不達標的學校占3成左右。對照中職學校占地面積、建筑面積、教師隊伍、辦學規模、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等5項關鍵指標,某省僅有6%的學校完全符合設置標準,某經濟發達計劃單列市28所中職學校中僅有2所達標。
三是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重復趨同現象比較嚴重。一些地方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對接不緊密。2018年河北省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9.3:44.5:46.2,中等職業教育對接三次產業類的專業比例為7:17:76。2019年廣東省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37:21.68:75.95,中等職業教育對接三次產業類的專業比例為4:40.5:55.5。“熱門”專業比較集中。河南省中等職業學校專業點數量排名前10的專業中,計算機應用專業布點數最多,達到355個,開設學校比例達85.75%;電子商務專業的布點數排名第二,達到246個,開設學校比例達59.42%。在校生人數最多的是計算機應用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在校生人數均超過10萬人。河北省有200多所學校同時開設計算機應用專業,140多所學校開設學前教育,100多所學校同時開設汽車運用與維修、會計、電子商務等專業。某農業大市,農業類專業點僅2個,在校生僅39人。造成這些現象與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缺少規劃有關,也與家長學生就業擇業觀有關。
四是教師結構性矛盾仍然是制約教育質量的關鍵。生師比雖然從2016年起基本達標,但各地之間以及各地內部表現出很強的不平衡性,全國有近1/3省份未達標,最高達到33:1。“雙師型”教師、兼職教師、學歷和職稱結構不合理。專業課教師“入口”不暢,具有實踐經驗的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社會能工巧匠,或因為學歷不夠,或因為人事障礙,很難進入到教育隊伍中來,使得教師來源單一,尤其是實踐指導教師奇缺。
五是學生對升學的追求降低了企業校企合作積極性。一方面影響企業獲得充足人力資源。由于中職生升學愿望越來越強烈,直接升學人數越來越多,實習結束能安心留在用人企業的越來越少,這對有即時用工需求的企業校企合作影響較大,導致企業與中職學校校企合作積極性越來越低,造成企業縮減校企合作培養規模和投入。另一方面影響企業獲得優質人力資源。在學生數量減少的同時,更讓企業憂心的是比較優秀的學生進入到了“高考班”學習,這造成了可供企業選聘、留用的學生質量大打折扣,給企業校企合作積極性帶來了負面沖擊。
六是職業學校落實培訓的法定職責有困難。這些困難主要來自于培訓項目和學校供給能力不足、培訓尚未納入學校辦學考核,再加上社會需求不強、缺乏相關機制和制度保障等原因,造成了一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全面聚焦于學歷教育。在生源數量嚴重不足情況下,一部分學校生存面臨困難。
七是經費投入數量與比例與事業發展不相當。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增長總量增長速度都比不上普通高中。2019年,中等職業教育經費總投入僅占高中階段的33.86%,生均教育經費總支出比普通高中少912元,并且增長比例也明顯小于普通高中。在一些省份表現更突出,如山西省2018年中等職業教育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比普通高中低2706元。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比例與事業發展規模“不相當”。2019年,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階段的比例為39.46%,而經費投入僅占33.86%,經費投入比例與事業發展不相當,低于事業發展規模。各地雖然建立了中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制度,但由于計算口徑不一致,降低了各省、市、自治區之間投入水平的可比性。
三、對策建議
一是調整中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布局,對接地方需求。分類定位中等職業教育的功能。新時期,在堅持中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定位大前提下,為經濟社會提供高質量人才支撐是中職教育基礎性地位的根本保證。對于經濟發達地區中職教育堅持就業和升學齊頭并進,面向經濟欠發達地區招生,彌補生源不足,并繼續發揮就業優勢。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和一般地區的中職教育,通過中高銜接,提高升學比率,提升辦學吸引力。按一定人口規模設置學校。根據本地產業需求和教育發展情況,按一定人口數確定是否舉辦中等職業學校。湖南按2019年末常住人口核算,每15萬人擁有1所中職學校,符合湖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也較好地保持了職普大體相當規模。加強市級統籌。加強市(州)對轄區內中等職業學校進行屬地管理。鼓勵市(州)政府統籌整合本地區各類職業教育資源,進一步發揮區(市)縣政府發展本地中等職業教育的主體責任。對“散、小、弱”學校,采取撤銷、轉型、合作、合并、托管、集團辦學、校園土地置換等多種形式,整合職業教育資源。通過合資、購買服務、混合所有等多種措施,創新發展方式,形成省、市、縣聯動機制,確保發展職業教育的目標層層落實。指導區域和學校設置專業。引導和推動中等職業學校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切實優化專業設置,積極主動做好區域內專業布局結構調整工作。
二是實行中等職業學校達標計劃,補齊發展短板。在確定好學校布局規劃基礎上,加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國家設立“中等職業學校達標計劃”專項,定期對建設進展進行督導,按期驗收,把達標情況納入干部年度考核。鼓勵各地實施中等職業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加大公辦中職學校優質學位供給,凡舉辦高中階段教育的縣市區,必須辦好1所以上公辦中職學校,確保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經費投入、招生規模和辦學質量等方面大體相當。
三是建立“雙師型”教師認證制度,提升師資水平。國家層面出臺“雙師型”教師認定管理意見,明確界定“雙師型”教師的范圍和基本標準,指導各地制定“雙師型”教師認定管理實施細則。為了保障認定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可在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自評基礎上,吸收更多的行業、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社會相關人員參與進來,組成多元化的認證小組,采取驗證相關佐證材料、現場聽課、能力測試等方法進行認證,提高認證的信度和效度,建立起一支來源多樣、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四是筑牢中職基礎地位,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建立與職業教育類型特點相適應的高考制度。系統規劃和設計職業教育高考制度,保障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公平升學權利。一方面,系統規劃職教高考考試科目和方案。另一方面,逐步擴大職教高考考生高等學校和專業選擇范圍。通過加強中高職銜接破解校企合作難題。針對中職升學人數增多企業校企合作積極性降低的現象,加強頂層設計,做好中高職貫通培養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分級細化,中高職一盤棋安排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同時找準中職高職都認可的企業一起合作培養人才。采取中高銜接方式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構建學歷提升、頂崗實習、技能培訓相融合的管理機制,促進中職學校、企業、高職院校之間互動,深化校企合作,實現合作育人。充分利用好高職擴招對中職的拉動作用。
五是拓展中等職業學校多種功能,提升服務能力。發揮好中等職業教育在“控輟保學”中的作用。開展普職融合試點,服務深度貧困地區控輟保學。發揮中等職業學校作用,幫助部分學業困難學生按規定在職業學校完成義務教育,并接受部分職業技能學習。挖掘中等職業學校勞動教育功能。中等職業學校加強與初中、小學的合作,對初中生和小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啟蒙教育,培養職業興趣,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并為后續的職業選擇提供價值指導。積極爭取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和社區教育學院等機構支持,在職業學校設立職業體驗基地,制定職業體驗基地(中心)標準,開發職業啟蒙課程,建立起政府購買+市場收費運作機制。發揮好中等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根據區域產業結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結合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現狀,科學定位縣級職教中心辦學方向,優化專業結構,為農村致富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等提供培養培訓,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發揮好中等職業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功能。建立民族文化傳承特色校和特色專業,重拾師徒傳承,承擔民間傳統文化藝術傳承任務。
六是建立國家生均經費發布制度,增強經費可比性。建立全國統一的中等職業教育生均經費統計標準,每年發布各地生均經費投入情況,增強區域之間的可比性與參照性。建立與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等相適應的財政經費穩定增長機制。切實落實足額征收教育費附加并且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周鳳華 楊廣俊)
周鳳華,楊廣俊.新時代中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