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教育暢想】
除一些辦學水平比較高的專業外,許多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滯后,校企合作不緊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落后,所培養的學生無論是職業素養還是能力結構,都不能很好地滿足崗位工作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指出,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訓,有效提升勞動者技能和收入水平。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力資源市場結構性矛盾突出,“招工難”和“求職難”情況同時存在,尤其是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嚴重短缺。
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發展存在四種結構性矛盾
層次結構矛盾。2017-2019年,高職高專院校招生逐年增加,分別招生350.74萬人、368.83萬人、約468萬人(含擴招百萬)。近年來,經過多方共同努力,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基本素養持續提升,就業率穩中有升,就業情況總體較好,絕大多數省份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3%~97%左右,月收入也持續穩定增長。而中職學校則相反,學校數和在校生持續減少,2016-2018年分別比上年減少309所、222所、442所,招生數分別比上年減少7.91萬人、10.91萬人、25.38萬人,同時升學比例逐年提高(部分省份達30%以上),中職畢業生直接就業人數明顯減少。一些高職生從事原本中職生能勝任的崗位工作,相應提高了企業勞動力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產業向外轉移。矛盾最突出的是本科及以上層次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無法滿足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求人倍率在2左右。
區域結構矛盾。我國各地產業分布、職業院校數量以及生源數量都存在不均衡,區域性結構矛盾凸顯。一方面,東部地區產業集聚,用工需求大,就業形勢比較好,甚至出現部分學校招生不足情況。而中西部地區則就業崗位少,大約有7500萬農民工還得跨省務工。另一方面,區域內各職業院校學生在學校所在地就業的比例極其不平衡,部分產業比較集聚、用工需求大的地市可達70%~80%,有些地方卻只有30%左右,甚至更低。這既不利于校企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也會影響教育教學的針對性,還不利于職業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專業結構矛盾。職業院校專業設置面廣點多。2019年,經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的高職專業和教育部審批同意新設的國家控制高職專業共計744個,涵蓋19個大類,專業點58085個。但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分散,同質化現象嚴重,結構很不合理,呈現“三多三少”現象:文科類多、理工類少,傳統專業多、新興產業專業少,熱門專業多、重大民生領域專業少。會計、電子商務、市場營銷、機電一體化技術等7個專業在高職院校超過1000個專業點,而汽車造型技術、藏藥學等專業點只有個位數。大多數職業院校主要基于辦學基礎、辦學成本和就業面向等多種因素設置專業。計算機應用、會計、文秘、營銷等服務類專業,由于辦學成本低、易于教學、見效快,設置的學校很多;而物聯網、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人工智能等一些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由于需要一個較長的建設周期,并且對教學設備、實訓基地、教師等辦學條件要求更高,一般學校不敢輕易開設,明顯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還反映出,預防醫學、護理、老年服務等重要民生領域的專業設置缺口較大。
能力結構矛盾。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許多工作崗位的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發生重大變化,呈現綜合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等趨勢。如東部沿海地區的“機器換人”工程,推進制造業生產方式由“制造”向“智造”升級,企業工人不再是簡單的、熟練的手工操作,而是需要復雜的職能化的管理和操作,需要團隊協作和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即使是普通的機械制造專業,也需要自動化專機設計與改造、自動化工夾具設計、自動化設備調試維護等新的技能。除一些辦學水平比較高的專業外,許多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滯后,校企合作不緊密,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落后,所培養的學生無論是職業素養還是能力結構都不能很好地滿足崗位工作需求。
職業院校學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應從源頭上破解
針對上述情況,職教界需要在精準研判的基礎上,通過完善職教體系、調控招生指標、優化專業布局、深化教學改革等,從源頭上破解職業院校學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擴大更高質量的就業,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階段的協同協調發展。
完善職教體系。當前,高職高專的在校生數、畢業生數和就業率都已達到較高水平,基本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破解層次結構矛盾的關鍵是通過強化高職、擴大本科、穩定中職,進一步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在全國22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學校的基礎上,允許更多優質或高水平高職院校舉辦本科職業教育,同時推進并大力支持有意愿、有條件的地方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積極擴大中職和高職升本的規模,加快大批量培養本科及以上層次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穩定中職學校辦學規模,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初中畢業生就讀中職學校,要按照直接就業和升學兩種培養目標,培養基礎性技能人才,同時為中高職以及中本貫通培養夯實基礎。
調控招生指標。我國人口、產業和職業院校分布均不平衡。為破解區域結構矛盾,一方面要想辦法使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序地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門要精準調控各類招生指標。一是繼續實施好全國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聯合招生,把“當地的用工需求”作為安排招生計劃(包括人數和專業)的重要因素,盡可能把招生與后續的招工有機結合起來。二是引導并支持職業院校結合對口扶貧、山海協作等工作,在傳統用工來源地多招生。三是有針對性地出臺相關政策,允許職業院校通過采取降分、降費和訂單培養等措施,優先招收本地生源。此外,在實施“示范”“雙高”等建設計劃的同時,還要注重區域職業教育的均衡發展,整體提升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
優化專業布局。從三個層面優化專業布局,使職業教育專業特色化、集群式發展。國家層面,通過“雙高”計劃、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國家級資源庫、精品課程、教師團隊等項目,重點支持建設工業機器人、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但緊缺的專業,引領相關產業發展;對部分高技能人才緊缺但需求量不大的專業,可以由少數有相關辦學基礎的職業院校開設,面向全國定向招生或委托培養。省級層面,綜合考量職業院校專業優勢、各地市主導產業以及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等因素,統籌布局,通過實施高水平專業群、特色專業、優勢專業等建設計劃,重點扶持前瞻性、戰略性優勢專業,支持不同職業院校做大做強各自有特色的專業,引導職業院校錯位發展。院校層面,要建立專業預警與退出機制,做好專業動態調整的“加減乘除”,積極打造若干有特色的專業群,提升專業的規模效益和競爭優勢。
深化教學改革。職業院校要加強專業內涵建設,精準對接市場,及時把握新技術發展背景下的崗位和能力結構變化趨勢,適時調整人才培養定位或開設有特色的專業方向,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校企緊密合作,結合學生職后發展通道系統建構專業課程體系;產教深度融合,通過現代學徒制等方式,切實提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高水平專業群、國家級重點建設專業或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要擔當作為、開拓創新,著眼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定位,全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專業,并引領帶動其他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發展,整體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和綜合素養。(邵建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