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蘇錫常都市圈職教改革創新貢獻常信方案
在中國職業教育“由大向強”邁進的關鍵時期,2020年9月28日,省部共建整體推進為蘇錫常都市圈職教改革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啟動大會在南京召開,會上正式發布了《關于整體推進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蘇錫常都市圈是全國首個以城市群為單元的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意見”明確,到2022年,蘇錫常都市圈將成為全國深化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示范區和職業教育區域一體化發展標桿區的建設目標。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都市圈內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牢牢抓住這一大有可為的發展機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通過對接蘇錫常發展“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效果導向,從人才培養、創新服務平臺、校企命運共同體、“三教”改革方面多維發力、精準發力、持續發力,打好學校發展“組合拳”,為整體推進都市圈職教改革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做出新的努力、新的成績。
德技輝映 成就精彩人生
對于人才培養,德與技形成輝映,才能成就精彩人生。學校作為一所信息類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專注工業互聯網領域人才培養,著力推進五育并舉,使育人和育才相統一,學生全面發展與優秀人才培育相銜接,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相融合,為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長三角制造業轉型升級、國家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供給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學校完善以課程育人為主渠道,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等同步推進的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體系,重點打造實踐育人品牌項目,聯合常州市相關部門,系統建設集智慧教學、學術活動等于一體的“常州三杰紅色教育培訓中心”,加深“三杰精神”提煉,加強培訓體系建設和教材教法研究,加大紅色資源助力黨建功能發揮,使之成為深度實踐育人基地。學校對接工業互聯網人才需求、崗位標準、核心技術、職業素養,組建完善工業互聯網專業集群,建設高素質結構化“雙師”隊伍,并及時引入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1+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更新課程內容和實訓項目,全面推行混合式教學、教師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培養“生產設備數字化、生產車間智能化、生產要素網絡化、企業管理智慧化”的工業“四化”應用型人才。在完善德育體系、優化智育體系的同時,打造“信”運體育工程,促使體育鍛煉人人有興趣,班班有活動,院院有特色,增強全體師生體質;健全美育體系,結合校園文化塑造搭建美育實踐平臺,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為抓手打造美育品牌;構建包含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和服務勞動教育在內的勞動教育體系,在勤于勞動、善于勞動、樂于勞動中根植工匠精神、培育職業素養。
此外,學校低起點高落點在推進“4+0”“3+2”“3+3”等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與省內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本科院校開展聯合培養,為學生成才搭建“立交橋”;學校圍繞蘇錫常都市圈工業互聯網產業布局,精選軟件技術、大數據技術、信息安全與管理、人工智能等骨干專業,創造條件試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為中國特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實踐提供樣本。
搭建平臺 能量高效耦合
2020年,“新基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基建”的重要板塊,迎來廣闊發展機遇,特別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已成為都市圈重點布局產業。學校將依托都市圈布局“新基建”的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著力打造工業互聯網產學研創一體平臺,使專業建設與產業需求深度耦合,確保人才培養標準與行業發展始終契合,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同時,回饋學校工業互聯網專業集群建設和工業“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
學校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產教創新聯盟作用,組織舉辦都市圈工業互聯網產教融合論壇,扎實推進學校與工業互聯網企業、研究院所等的協同育人合作,重點推進中興ICT基地、阿里云大數據學院、科大訊飛工程中心、航天云網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常州中心等建設。學校與常州市科教城管委會、天正工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開展戰略合作,加強核心技術開發、加速應用技術落地,加快青年教師科研培育,加大學生創業扶持力度。學校與工業互聯網龍頭企業協同,創新實踐“職業情境、實踐主導、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開展職業培訓、技能鑒定與學術交流等社會培訓工作。學校通過引進培育一批師德高尚、素質優良、技藝精湛的工業互聯網教師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牽頭成立江蘇省中小企業工業互聯網創新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打造都市圈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新型智庫,推動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持續供給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新動能。
學校力爭建成國家級別工業互聯網人才培養培訓示范基地、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與教學研究中心及省級工業互聯網工程研究中心、高等職業教育工業互聯網產教融合集成平臺,通過一系列“組合拳”,壯大了學校發展的“新動能”,為學校科學發展注入澎湃活力。
“融”無止境 贏得發展優勢
站在職業教育改革的風口,誰能更深入、更扎實地做好產教融合,誰就能占得發展先機,贏得發展優勢。學校建立更加開放的辦學體系,并在更多領域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學校明確職業院校在產業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中的定位,激發上下游企業參與合作的內生動力,推動形成校企共生共長、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助力都市圈產業經濟轉型升級。
學校積極探索校企命運共同體的合作模式與運行機制,發揮學校專業在技術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紐帶作用,面向不同類型企業的需求和資源優勢精準對接,“共建、共管、共用”生產性實訓基地、工程技術中心、新技術展示與培訓中心等校企合作平臺,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科技服務、項目開發、技術培訓和產品研發,在幫助上游企業開展技術推廣、下游企業引進新技術的同時,提升學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和技術服務能力。
搭建多樣化校企合作載體,發揮學校在中國軟件產教聯盟等職教集團中的牽頭作用,聯合行業知名企業打造一批資源共享型人才培養與技術服務平臺,同時利用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政策優勢、地緣優勢和產業優勢,與華為、數夢工場等企業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的雙主體產業學院,通過“學校主導、企業主體、共享收益、共擔風險”的治理結構,實現治理主體多元化下的學生聯合培養。
伴隨著學校專業集群向工業互聯網的調整,信息產業園作為學校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的試驗田,也將同步進行服務功能的轉型與升級。不僅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優化信息產業園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創新“分類管理,以園養園”運行管理模式,突出工業互聯網產學研創一體化平臺功能,增強企業合作動力,還同時強化育人職能,構建信息產業園、學生創新創業園和互聯網眾創園的“三園合一”模式,打造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國家級別示范園區;聯合園內企業聘請業內技能大師名師,成立大師名師工作室,發揮信息產業園在學校人才培養方面的獨特價值。
“融”無止境,學校在產教融合領域下的不懈追求與成功實踐,驅動人才培養整體推進,迸發無窮動力。
信息驅動 深化“三教”綜改
“意見”將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設作為提高都市圈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對職業院校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特別是助力“三教”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學校將發揮自身在智慧校園建設方面的先行經驗,運用信息技術推動教學過程和方法的系列改革與創新,助力都市圈“智慧校園”共建共享共用,推進“互聯網+”“智能+”教育新形態。
積極貫徹“意見”中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設的具體要求,根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在學校牽頭發布的江蘇省地方標準《高等學校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規范》基礎上,聯合相關高校制定(修訂)蘇錫常都市圈智慧校園建設規范,為職業院校數字化校園改革打造先行示范的樣本。學校牽頭成立都市圈職業院校智慧校園建設聯盟,發揮區域資源的共享優勢,建設業務數據互通可用的大數據中心,整合數字資源和教學平臺,探索多平臺間資源共享、數據互通機制,形成數據互通、數字資源和教學平臺共建共享共用的都市圈智慧校園集聚群落,在此基礎上,推動院校間同類專業的學分互認。整合職業學校在線課程平臺,與知名信息化企業和相關高校合作,研制一體化智能教學、管理和服務平臺,加速教育各環節“在線化”和“數字化”。
學校建設智慧教室,豐富教學手段、增強教學互動、協助教學反思,實現新形態教學形式;打造虛擬仿真中心,為學生提供虛實交互的實操環節,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升級網絡學習平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輔助解決學生學習興趣低、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促進差異化、個性化的泛在學習。同時,智慧教學也有力地促進了教師自我發展,成就了智慧教師,一大批活躍在教改科研一線的教師通過實施與信息技術結合的教育教學改革,學校逐步會聚了一支優秀的中青年教師隊伍,大大提高了育人質量。
在職業教育從“大有可為”轉化為“大有作為”的生動實踐過程中,以都市圈職教改革等為代表的“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行動”發揮著舞起龍頭、示范引領的作用。常信院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結合“雙高”建設目標任務,進一步明晰自身參與都市圈職教改革的定位,細化先行先試的改革舉措,同時,著力構建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專家治學、民主管理、企業參與、社會監督”的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為都市圈職教改革創新提供堅實助力。(王鈞銘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