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立足區域經濟,適應我國高質量發展、數字化轉型、中高端制造的發展要求,堅持制度先行、平臺支撐、方法創新,全力推進“雙高計劃”落實落地,助推學校高質量發展。
建設制度有保障
學校成立“雙高計劃”建設領導小組,下設“雙高計劃”建設辦公室,專人統籌管理“雙高計劃”建設。先后出臺《“雙高計劃”建設管理辦法》《“雙高計劃”建設年度考核辦法》《“雙高計劃”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堅持“雙高計劃”建設與日常工作相結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為“雙高計劃”順利實施提供制度保障。
建設過程有監管
學校“雙高計劃”建設過程實行信息化管理,學校與企業共同開發“雙高”信息化管理平臺,從任務推進、資金使用、績效指標、標志性成果等方面對“雙高計劃”建設內容進行過程化管理與監督,實時采集各項目數據,及時發現問題與困難并找出解決之道,為順利推進“雙高計劃”建設保駕護航。除此之外,每月發布《“雙高計劃”工作簡報》,定期呈現“雙高計劃”階段性成果。
建設舉措有力度
(一)遵根本,立德樹人引方向。全面實行“課程思政”建設,依托“四個三”(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各專業課堂、實踐實訓和頂崗實習“三環節”,試點課堂教學思政教育“三分鐘”,課程考試“三分值”,課外思政融入社團、融入宿舍、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三融入”)、“互聯網+課程思政”、名師和能工巧匠進校等,讓課程思政既“活”又“火”。作為文化素質教指委勞動教育研究院主任單位,率先在全國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研究與實踐專題工作,制定《大學生勞動實踐教育實施方案》,開展各類勞動實踐活動累計達4000余人。特別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累計參與社區防疫工作的志愿者1000余人,參與重慶市防境外疫情輸入志愿者20人。
(二)抓關鍵,專業群建設上臺階。學校按照“產業—產業集群—產業鏈”的邏輯,以專業群為載體,以“雙高計劃”為契機,整合全校資源,重新調整專業和二級學院。發揮模具設計與制造和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兩大高水平專業群示范引領作用,帶動8個校級高水平專業群發展,形成結構優化、特色鮮明的專業群發展體系。學校重點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專業和課程,對接新經濟、新技術、新職業,推進專業群升級和數字化改造。例如,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群,與華中科技大學材料成型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引入3D打印等技術,重構課程體系,創新“串聯”教學模式,助推整個專業群改造升級。
(三)攻難點,校企合作立標桿。學校發揮機械行業智能裝備制造(西南)職教集團、重慶智能制造職教集團理事長單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聯盟理事長單位等優勢,與數百家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打造政校企多元協同發展平臺,共建高水平特色行業學院、產業學院等,促進校企深度合作。今年6月,學校舉辦重大合作項目集中簽約暨揭牌儀式,簽約單位15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3家、國家級別高新技術企業6家,共建混合所有制性質的產業學院、培訓學院(中心)6個。例如,重慶仙桃谷軟件學院是由重慶市渝北區政府部門、重慶仙桃數據谷等園區知名企業與學校合作共建,旨在助力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生態園建設行動計劃,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四)突亮點,科技服務建品牌。學校緊密對接30余個區縣、200多家企業、100余所中高職學校,以重慶市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團隊、國家級別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中華全國總工會職工培訓基地、國家示范技能鑒定所等為平臺,廣泛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等,被重慶市科技部門認定為重慶市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成為重慶市高職院校中僅有獲批單位。今年,學校轉讓給企業專利近20項,為50余家中小微企業開展技術服務。
(五)守初心,文化育人促發展。樹立“踏實為人、用心為事、積極為業”的“三為”育人理念,構建“三階遞進、四位一體”文化育人模式,制定學?!堵殬I素質教育分年級育人綱要》,全面開展樹立一個職業理想、學好一門職業知識、練好一種職業技能、涵養一種藝術品質、熱愛一項體育運動的“五個一”活動,202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重慶市級項目35個。
建設成果有干貨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學校“雙高計劃”建設成效初顯,先后獲得全國最美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技術能手、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國家首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單位、重慶市“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重慶市首席大師工作室等榮譽。(麻靈 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