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基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一個名曰“社區教育”的全新教育觀念,在中國一些沿海城市悄然萌生。這個伴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應運而生的大教育模式,突破、拓展和延伸了學校教育的功能,通過施行“全員、全程、全方位”教育,讓教育廣泛地落實到每一個社區和村居。
上世紀90年代初,重慶市率先在大西部開始了“社區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其發祥地就在九龍坡區的黃桷坪,這里進行了家庭—社會—學校“三位一體”教育模式的嘗試。2009年,重慶廣播電視大學九龍坡分校(簡稱九龍坡電大分校)成為中央電大首批“社區教育實驗中心”,拉開了“轉型社區教育——堅持教育惠民,服務全民學習”的序幕。
發展電大 “三創三轉”明確辦學方向
自1988年九龍坡電大工作站建立,充分整合社會資源辦電大以來,九龍坡電大分校經過了三次創業、三次轉型。
第一次轉型是1999年,九龍坡區成人教育發展中心成立,由企業技校教育和職工教育轉為面向社會開展成人教育;第二次轉型是2006年,建立“九龍坡電大分校”,開展開放教育試點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從傳統成人教育模式向現代遠程開放教育轉型;2012年第三次轉型,成立九龍坡區社區教育學院,致力于服務區域全民終身學習,建設老百姓身邊的開放大學。
“三創三轉”使九龍坡電大擺正了辦學方向,回歸了教育本源。九龍坡區這支成教隊伍也接受了市場經濟和教育改革兩次莊嚴而深刻的洗禮,在市場搏擊中學會了“取勢、明道、優術”,迅速地成長壯大。
截至目前,學校開設護理學、會計學、學前教育、工商管理、法學、社會工作等16個專業,教學班247個,在籍學生13420人,其中國家開放大學9625人、重慶廣播電視大學2345人、網絡教育合作高校1450人。
轉型社教 全民學習之風由一群人傳遞到一城人
2009年,是九龍坡社區教育的一個開創節點。伴隨著新世紀鐘聲的余音,九龍坡電大掛牌成立了“中央電大社區教育實驗中心”,學校正式進入“轉型社區教育,助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芽萌發期。
面對一場全新的教育改革,立足于“自強與開放、傳承與創新”的趨勢之中,九龍坡電大人自下而上地積極探索、實踐,堅定地邁出了具有九龍特色的社區教育的蹣跚之步!
2010年,為讓居民能夠近距離更多、更好地參與“快樂社區教育模式”,學校采取了三大舉措:
第一,主動出擊,插旗占位。
學校依托楊家坪文化樓、謝家灣建設廣場、石坪橋成教中心3個校區,建成3個社區數字化學習中心示范點,構建起了主城社區教育網絡。當年底,學校又與石坪橋街道聯手搭建社區學習平臺,共建了建筑村社區、新視界社區、造漆村社區3個“社區教育學習點”,結合居民需求,先后在3個社區學習點開展了居民電腦通識培訓,得到居民的廣泛認可。
第二,開展兩大活動,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教育的熱情。
面對新型社區教育模式,學校沒有等待觀望、故步自封,2010年,創造性地開展了社區文化藝術節和“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兩大社區活動。
2010年5月,經過艱難的走街串鎮挖掘節目,以“和諧社會,魅力九龍”為主題的首屆社區文化藝術節驚艷亮相,30余家媒體進行了報道,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影響力逐漸擴大延伸。如今,社區文化藝術節已經歷時11屆,成為九龍坡區的群眾藝術盛典、百姓星光大道,成就了一個深受百姓歡迎的九龍坡社區教育的文化品牌——全國百佳終身學習活動品牌。
與此同時,“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也在2010年正式拉開帷幕,以此為契機舉辦了一系列形式多樣、主題突出、特色鮮明、效果顯著的宣傳活動和學習活動:書法、剪紙、攝影、刺繡、舞蹈、現場才藝展示、現場器樂展示及社區教育成果展等精彩亮相。豐富多彩的“活動周”,在萬千民眾中激起巨大的反響,全民學習之風由一群人傳遞到一城人。
11年來,九龍坡兩大活動在街、鎮各社區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學習熱潮,有力促進了終身學習理念的滲透,逐步形成了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良好風氣,形成了全民參與學習、共享品質生活的良好局面。
第三,主動爭取領導重視,爭取政策支持。
社區教育是一次全新的教育實踐探索,是黨委政府部門在新時期履行的新使命和新任務。九龍坡電大在自強不息、艱難奮進的同時,也積極爭取領導的重視與關注,爭取政策的扶持,為社區教育實踐探索贏得了有力的保障。2012年,九龍坡區社區教育學院正式掛牌,學校3塊牌子(九龍坡成教中心、九龍坡電大、九龍坡社區教育學院)亮相巴渝。
高歌猛進 奏教育惠民新篇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自2013年起,九龍坡社區教育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一手抓運行機制健全,一手抓人才隊伍建設,社區教育大見成效。
一方面,建立十大機制,有效推進社區教育的開放發展。
——統籌領導機制:積極促進區、街(鎮)建立社區教育指導委員會,為社區教育發展當好資政參謀,將學校的實驗研究成果轉化為領導決策。形成九龍坡區社區教育工作例會制度,將社區教育工作納入街(鎮)年度綜合目標考核,并開展了區社區教育年度專項督導考核。
——服務保障機制:促成九龍坡區政府部門出臺關于社區教育的“1+3”配套文件,建立政策保障;協調區、街(鎮)兩級財政將社區教育經費納入年度預算安排,建立經費保障;協調區社區教育指導委員會各參加單位,組織社區教育的管理員隊伍、指導員隊伍、輔導員隊伍和志愿者隊伍;建設并開通“九龍坡區全民終身學習網站”,搭建開放學習平臺,豐富開放學習資源。
——社會聯動機制:建立區、街(鎮)年度社區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共推社區教育發展合力;組織街、鎮社區學校開展社區教育聯動共享項目,形成跨校互動、全區聯動的辦學格局;與街、鎮社區學校建立了學歷教育辦學聯盟,形成新的辦學系統和利益共同體。
——考核激勵機制:形成了街、鎮社區教育月報月檢制度,年度專項督導考核制度,以及在全區年度社區教育工作例會上表彰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制度;組織開展學習型社區的創建活動,每年開展評選全區“十佳百姓學習之星”和“十佳社區教育志愿者”活動。
——項目驅動機制:學校每年推出“十大發展改革項目”,組織全校各部門、教師圍繞學校轉型發展的一系列關鍵問題和重點工作,開展攻關,以促進學校轉型和隊伍提升;組織街、鎮社區學校申報、立項,開展街(鎮)社區教育“一街(鎮)一品”的創建。
——品牌引領機制:堅持開展社區文化藝術節和“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系列活動,社區文化藝術節2014年被評為“全國百佳百姓終身學習活動品牌”,“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連續10年榮獲“全國優秀組織獎”;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大篷車(全國二等獎)、九龍楹聯藝術(全國楹聯文化之鄉)、“建設”柔力球(全國金獎)等區域內一批社區教育特色品牌課程、項目或活動的引領作用。
——示范帶動機制:在全區范圍內與街、鎮、社區共建了3個社區教育實驗基地,6個社區教育示范學習點,5個市級社區教育示范學校,3個市級社區教育游學基地;渝州路街道社區學校成為全市首家社區學校,民安學苑成為全市首家公租房小區社區學校,華龍家園社區學校成為全市首家廉租房小區社區學校;組織全區街、鎮社區學校開展實體化、信息化、標準化、規范化“四化建設”,開展“達標”考核和“示范”創建。
——共建共享機制:通過搭建項目平臺,主動與文化、體育、衛生、科委(協)、人社(就業)、民政、農委、工會等部門的社區教育項目對接;通過開展政府部門購買社區教育服務試點,引導社會力量進入社區教育領域;指導社區學校創新“三社融合”的辦學模式,即社區教育與社會治理、社會服務相融合,與社會力量共建基于項目的社區教育服務共同體。
——隊伍建設機制:通過“百川講壇”請進來,“系統渠道”走出去,“網站校刊”追主流,“項目驅動”勤實踐四種方式,切實開展校本培訓;通過建立網上動態開放的教師學習空間和業務檔案,促進教師轉型提升;通過定期開展全區社區教育干部培訓(研修),提升街鎮社區教育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通過建設“社會管理學院”,招收轄區社區教育工作人員,減免學費,探索開展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種子”培育機制:有計劃地開展社區教育志愿者服務人員的“種子”培訓,以街鎮社區居民的集中學習需求為導向,組織開展基于課程、項目的“種子”教師、教練培訓班,讓“種子”教師、教練在基層社區教育中更好地發揮志愿者服務作用。
另一方面,狠抓教育隊伍建設,夯實社區教育的基礎。針對社區教育人員不固定、服務能力不強、專業性不高等問題,有針對性地對街(鎮)開展區級、市級和國家級別等系列培訓,隊伍建設取得了明顯效果。
截至目前,九龍坡區社區教育學院下設13個鎮街社區學校、153個村居社區學習中心,共獲得6個“全國社區教育示范街鎮”,1個“全國城鄉社區教育特色學校”,7個“全國終身學習活動品牌”,8個“全國百姓學習之星”,3個“全國城鄉社區教育骨干教師”,10個“重慶市終身學習活動品牌”,13個“重慶市社區教育特色課程”,6個“重慶市學習型團隊”,7個“重慶市百姓學習之星”。九龍坡社區教育已走在重慶市前列。
繼往開來 開放大學造就專業社區人才隊伍
2020年,在《國家開放大學綜合改革方案》文件推進過程中,重慶開放大學、九龍坡開放大學也應勢而成,重慶開放大學“社會管理學院”項目正式立項。
同時,九龍坡開放大學開始招收“社會工作”本專科學生。將通過定向招生、行業招生、校內招生等多種渠道,爭取3—5年內為區域社區教育工作培養造就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助力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助推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為“十四五”期間電大轉型升級和社區教育內涵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堅持教育惠民,服務全民學習。懷著知識改變命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憧憬,九龍坡奏響了萬眾終身學習、全民人人學習的輝煌時代旋律!(劉生亮 吳小梅 胡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