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版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標準的內容分析
作者簡介:趙文平(1984- ),男,內蒙古豐鎮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教授,天津市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教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職業技術教育學。
內容提要: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新理念層出不窮。通過對教育部近期發布的多門課程新標準的內容進行分析,揭示出了我國新時代職業教育課程的新理念。在總體上,新時代職業教育課程的根本任務是落實立德樹人,為每一位學生搭建人生出彩的平臺,實現人人成功。新時代職業教育課程的新理念具體表現為:核心素養導向的整體性課程目標,模塊結構統籌的選擇性課程內容,多種因素協同的創生性課程實施,服務學習需求的多樣化課程資源,學業質量保障的發展性課程評價。這些理念指引著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方向。
關 鍵 詞:新時代;職業教育課程;課程標準;新理念
基金項目: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19年項目“現代學徒制中的企業課程標準研究”(編號:TJJX19-011),主持人:趙文平。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20)06-0051-07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已進入新時代,也蘊含著新的理念。2019年1月國務院所頒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完善教育教學相關標準……持續更新并推進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條件建設標準(儀器設備配備規范)建設和在職業院校落地實施。”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制、教學實施、學生發展評價等方面的依據,是課程管理的基礎,體現著所處時代的課程理念。近期,教育部發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數學、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物理、化學、思想政治、語文、歷史等科目的新版課程標準。新版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標準蘊含著豐富的新時代職業教育課程新理念。本文嘗試通過對新版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標準的內容分析,揭示我國新時代職業教育課程的新理念,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供指引。
一、核心素養導向的整體性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學生學習完一門課程之后的發展結果。任何一門課程都應該有合理而明確的目標,因為課程目標實質上是課程設計的方向或指導原則,課程目標規約著課程內容選擇的方向,課程目標調節著課程實施的路向,課程目標導引著課程評價的標準。可見,課程目標的理念定向是什么就可能會影響決定著課程系統中的其他要素。諸門新版課程標準均將核心素養作為了課程目標定位的導向和依據,課程目標在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與實踐運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比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規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4個方面,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與形成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進而明確了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目標是“語言認知與積累、語言表達與交流、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審美發現與體驗、審美鑒賞與評價、傳承中華優秀文化、關注參與當代文化”。再如《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規定:“中等職業學校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數學運算、直觀想象、邏輯推理、數學抽象、數據分析和數學建模。”進而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目標定位為“學生獲得繼續學習、未來工作和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具備一定的從數學角度發展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運用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從我國教育部已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標準來看,彰顯出核心素養導向的整體性課程目標理念。
那么,核心素養導向的整體性課程目標的內涵是什么呢?首先,強調課程目標的整體性。課程目標作為學生學習課程之后的發展結果是多方面素質能力的協調發展,而不是單方面的片面發展。比如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所提出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實質上是一個整體性的課程目標框架,加涅認為有五種學習結果: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比如英語的課程目標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等方面。同時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強調的是學生發展的多方面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協同性,而不是孤立的關系,整體是要素的整體,要素之間協同共進。正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所指出:“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這里強調德與技的整體發展。其次,核心素養導向著課程目標的定位和框架。學生的發展有著多視角多層面的觀察點,面對新時代知識和技術的不斷革新,學生到底應該獲得哪些終身必備的發展?我國參照國際社會的先進理念,最終確定為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隨著“工業4.0”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時代到來所引發工作環境和工作任務的變化,所需技能也將發生變化。
如何落實核心素養導向的整體性課程目標這種理念?各地方或學校自主制定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程標準時也應堅持核心素養導向的整體性課程目標理念。首先,應研究好某一專業或某門具體課程到底能夠帶給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是什么。當然不是就專業論專業、就課程論課程,而是要放在職業工作崗位需求和技術縱橫發展動向的格局之下來確定職業學校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其次,確定核心素養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企業的職業崗位需求和課程的固有內在價值三個方面,超越傳統只從職業崗位對人才素質要求的立場而推導職業核心素養的格局,學生的實際學情到底需要發展什么?企業的職業崗位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勝任力?課程本身能夠提供什么?這三個方面共同來決定著課程所帶來的核心素養。第三,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突出強調學生獲得繼續學習、未來工作和發展所必需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弗里德里希·胡伯特·埃塞塞(Friedrich Hubert Esser)在“今日職業教育:可持續數字能力”為主題的會議上提出這樣的觀點。“職業教育不僅要提供知識、技能和能力,還要為現在和即將到來的工作世界的轉型過程做準備,特別是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2]未來的工作者需要具備在波動和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取得成功的技能:具有深刻理解業務的合作技能,能夠從混亂中獲得意義,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自主規劃自己的學習需求和發展方向,等等。
二、模塊結構統籌的選擇性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是課程中所承載的供學生學習的一系列經驗體系。一般來說,在課程標準中需要明確課程的內容是什么、課程內容如何組織等問題,新版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標準確立了模塊結構統籌的選擇性課程內容理念。比如《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中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和職業生涯發展需求,分為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三部分。基礎模塊是必修環節,旨在構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共同基礎,基礎模塊的內容由主題、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語言策略構成;職業模塊是限定選修的內容,旨在為學生的專業英語學習和未來職業發展服務,職業模塊依據與職業相關的通用職場能力設計了如求職應聘、職場禮儀、職場服務、設備操作、技術應用、職場安全、危機應對、職業規劃這樣八個主題;拓展模塊主要是為了滿足學生繼續學習和個性發展而設計的任意選修內容。再如《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規定思想政治課程由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兩部分構成。基礎模塊是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四部分內容。拓展模塊為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拓展和補充。拓展模塊除對學生進行時事政策教育外,還應根據國家形勢發展、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狀況,結合學校德育工作,學生社會實踐、專業學習、頂崗實習,進行法律與職業教育,國家安全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就業創業創新教育,廉潔教育,艾滋病預防教育,毒品預防教育等。限于文章篇幅,不再呈現其他幾科課程標準中的內容,但總體上均體現出模塊結構統籌的選擇性課程內容理念,旨在為每一個職校生提供人生出彩的機會。
那么,模塊結構統籌的選擇性課程內容的內涵是什么呢?首先,強調課程內容的選擇性。個性發展、差異發展是當代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職業院校學生在學業基礎、學習興趣、學習風格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職業院校學生所面向的職業崗位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呈現出多種差異化的具體崗位方向,崗位的定向決定著自身的學習方向。以上因素決定了我們所提供給學生的課程內容應具有選擇性,供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和未來崗位方向的情況選擇適合的課程內容。其次,通過模塊結構來統籌課程內容的選擇性。強調選擇但是不能導致畸形化發展和單向的片面發展,模塊結構是一種作為配套統籌選擇性課程內容的理想組織結構。一個專業可以由若干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下由若干門課程組成,一門課程也可以由若干子模塊組成。一個專業面向某一職業的多個具體崗位方向,此時一個專業在基礎模塊的體系之外,設置若干個對應多個具體崗位方向的方向性模塊,學生可以根據職業發展方向選擇自己需要的方向性模塊,每個方向性模塊下有若干個具體課程供學生選擇。而一門課程也可以分化為基礎性模塊和方向性模塊,既保障學生的基礎素養,也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選擇方向。總之,用模塊結構統籌課程內容的核心思想是向學生提供最大化的選擇空間,便于每一位學生都能擁有適合自己個性和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課程內容。
如何落實好模塊結構統籌的選擇性課程內容這種理念?主要聚焦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這一具體工作之上。具體需要做以下幾項工作。第一項工作是在選擇和組織職業教育課程內容之前應充分研究學生,主要是研究學生先前的學業基礎情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風格特點、學生的能力差異特點等,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綜合特點進行分類,進而根據學生的學習類型選擇設計課程內容的類型,便于提供適宜性的課程內容。第二項工作是研究和分析職業。一個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是什么?具體有哪些崗位方向?哪些課程支撐該職業崗位的基礎?哪些課程支撐具體的崗位方向?每個崗位方向下的課程門類如何劃分?通過研究職業,開展職業分析,確定課程內容的板塊和領域,為構筑可選擇的課程模塊奠定基礎。總體上說,落實模塊結構統籌的選擇性課程內容,需要通過研究學生和研究職業來將課程內容進行分化和整合的處理。分化主要是基于學生學習差異和職業內在邏輯對內容進行類型上和層次上的分化,分化的目的是便于靈活模塊的整合;整合是將那些劃分出來的具體化內容根據個性特點整合為一個獨特的有機整體。
三、多種因素協同的創生性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是將課程方案付諸實踐的過程或活動。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是多方面,包括課程方案本身、學校層面的資源和條件、教師的力量、學生的情況和特征、學校所處的外部環境等等。有效推進課程實施需要創造性地協同好多方面的因素,新版的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標準體現了這一理念。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關注學生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比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學生,為了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要走出知識本位、技術主義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組織教學,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在強化關鍵能力培養的同時,加強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語文基本技能訓練。”再如,《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也強調:“教學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要求,結合中職學生知識水平、年齡特征、所學專業特點及相關行業和產業發展情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引領。”可見,推進課程實施,必須要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依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規律來進行教學。這實際上也告訴我們在職業教育課程實施中要研究好學生,學生是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注學生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的目的在于向學生提供適切的教學方式。
第二,關注教材編寫工作。教材是課程實施的載體,近年來我國特別重視教材建設工作,在新版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標準中也突出強調了這一點。比如《中等職業學校化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化學教材的編寫應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導向,堅持導向性、科學性、基礎性、時代性、創新性和適應性原則,在內容選擇、編排和呈現方式、輔助資源等方面精心設計,突出教材的職業教育特色。”再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教材編寫要求:“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軟實力;要遵循規律,注重學生發展;要以專題組織課程內容,突出言語實踐活動;選文要具有典范性和時代氣息,易教利學;要加強系統設計,發揮整體功能。”可見,各門課程基于自身特點均提出了強化教材的價值觀導向、注重教材內容的選擇組織工作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發揮地方和學校的校本化實施作用。現代課程理論已認識到,地方和學校是課程實施的場域,要增強課程在地方和學校的適應性,需要發揮地方和學校的力量進行校本化實施。新版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標準中均關注了這一點。比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對地方和學校實施課程的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及教研機構負責本地區課程標準實施的規劃與管理、學校負責課程實施與管理、地方與學校要推動行業參與語文教學改革。”再如,《中等職業學校物理課程標準》也提出了對地方和學校實施課程的要求:“地方職業教育科研機構和各級教師培訓機構要發揮課程實施的培訓和教研指導作用,學校應依據不同專業制訂物理課程實施規劃。”
課程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新版課程標準除了強調上述幾個方面的因素之外,還涉及多種教學方式、注重實踐應用、教師觀念轉變和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因素。按照現代課程理論的觀點,課程實施存在著忠實取向、相互適應取向和創生取向。課程實施不是一個機械地執行課程的過程,而是一個根據實際情況創生性地協調諸方面因素的過程或活動。職業院校各課程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優化好多種因素,發揮好協同力量,根據學生、學校和課程本身的特點創生性地實施課程。
四、服務學習需求的多樣化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有助于課程目標實現的一切素材、工具和環境等資源。現代課程理論特別強調廣泛挖掘可服務于課程目標達成、有助于推動課程實施的資源,其核心是為了解決學生有效學習的問題。目前,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已經確立起一種“服務學習需求的多樣化課程資源”理念,體現在新版的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標準之中,比如,《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文本資源、數字化資源和特色資源等。”《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加強文本資源、數字化資源、生活資源和特色資源開發利用。《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加強文本資源、數字化資源、設備設施資源和地域特色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等職業學校歷史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資源包括紙質資源、數字化資源、歷史遺存、人力資源和特色資源。可見,各課程標準對課程資源的關注是多樣化的,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突出學科自身特點的資源觀。總的意圖都是突出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思想,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適合其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多樣化課程資源。正如近年來我國江蘇省在積極探索“適合的教育”,作為江蘇省職業教育改革的主導思路。“最好的教育是讓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適合自身需求的教育,前提是要有‘教育的適合’,即能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受教育的資源。”[3]
那么,服務學習需求的多樣化課程資源的內涵是什么呢?首先,課程資源的根本功能在于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的特點決定著學校應該提供什么樣的課程資源。“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學習是認知過程,是動作技能操作過程,也是情感過程,學習是認知、行為與情感的融合。”[4]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多樣化的,表現為符號學習、交往學習、操作學習、觀察學習、反思學習等類型。同時,“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是學習者、書本、工作環境、學校和企業等多方面交互和聯系的活動。”[5]單一的資源顯然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整體性、多樣化和交互性特點和需求。其次,課程資源具有多樣化。課程資源是“在課程目標的指引下,可以通過篩選整合充實到課程內容并保障課程活動順利進行的各種有形的人力、物力、自然資源以及無形的知識結構和經驗”[6]。比如信息化資源與非信息化資源的結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遴選認定一大批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
如何落實好服務學習需求的多樣化課程資源這種理念?首先,面向學生多種學習需求提供有針對的地可選擇的課程資源。正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所指示:“健全專業教學資源庫,建立共建共享平臺的資源認證標準和交易機制,進一步擴大優質資源的覆蓋面。”校內外協作為學生的課程學習提供豐富的可選擇的課程資源,凡是對學生的課程學習和身心發展有益的均可以作為課程資源來充分利用。其次,強化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和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教師蘊藏著極大的智慧潛能,不僅直接參與課程實施,而且能夠超越和彌補現有課程資源的限制與不足,整合、創生各類課程資源,給資源賦予課程意義從而使得資源富有教育價值。”[7]教師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是否具有敏銳的課程資源意識和具備相應的課程資源開發能力,將會關系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情況;在對教師的培訓中必須強化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和課程資源開發能力。第三,在深化產教融合中開發好企業課程資源。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工作場所學習,澳大利亞學者史蒂芬·比利特(Stephen Billett)認為,“工作場所學習是一種在參與真實任務的過程中,并在熟練成員直接或間接的指導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途徑。”[8]工作場所學習實質上是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的根本需求,如何為學生的工作場所學習實現而提供課程資源?在深化產教融合中,開發利用好企業課程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搭建工作場所學習平臺。
五、學業質量保障的發展性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活動實質上是一種旨在開展課程質量檢測與保障的活動。”[9]學生學業評價是課程評價的核心內容,因此在課程標準中,一般主要涉及的是學生學業評價這一方面。如何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學業進行評價?關注學業質量保障的發展性課程評價成為一種重要的理念。首先,標準規定了學業質量的內涵。各門課程標準一致將學業質量規定為“是學生完成本課程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本學科核心素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描述。依據不同水平學業成就表現的關鍵特征,學業質量標準明確將學業質量劃分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學習結果的具體表現。”其次,構建針對不同發展需求的學業質量水平。各標準明確規定課程學業質量有2個水平,“水平1是學生在完成本課程學習后應該達到的合格要求,是畢業合格性考試的命題依據;水平2是參加高職院校分類考試的學生應該達到的要求,是高職院校分類考試的命題依據。”第三,發展性的學業水平評價理念。如《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其內在的學習品質。語文學業評價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學過程,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物理課程標準》規定:“中等職業學校物理課程學業水平評價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基于物理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
那么,學業質量保障的發展性課程評價的內涵是什么呢?首先,課程評價旨在推動學生的發展。正如《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所指出,“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對科學育人的導向作用,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課程評價不是為了貼標簽下結論,而是為學生下一步的發展提供依據和基礎;課程評價在于全面把握學生的發展情況,便于教師下一步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其次,課程評價內容關注的是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對學生學業評價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學生對某門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況,也關注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關注學生是否建立起一定的態度和責任感等等。再次,課程評價方式是多樣化的。立足學生發展,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和評價對象,選用恰當的評價方式。整合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可采用紙筆測試、現場觀察、對話交流、小組分享、自我反思等多種評價方式。比如語文的評價中要為學生建立語文學習檔案,收集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各類材料,如測試試卷、讀書筆記、調查報告、文學作品、個人反思日志和小組研討成果等。
如何落實好學業質量保障的發展性課程評價這種理念?首先,落實學業質量保障的發展性課程評價理念需要堅持“進步即質量”[10]的發展觀。“‘進步即質量’之于學生的意義是,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認識自我、改變自己,使學生充滿自信,促使學生自我教育的發生。”[11]對于職業院校學生,只要取得一點進步就是發展。其次,落實學業質量保障的發展性課程評價理念需要貫徹好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制度。正如《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所要求:“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賬號,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有序開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為技術技能人才持續成長拓寬通道。”這實際上是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多渠道、多平臺、多方面認可。第三,落實學業質量保障的發展性課程評價理念需要提升職業教育教師具備的評價素養。評價素養是構成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內容。“教師的評價素養是指教師應擁有的關于評價活動諸領域的知識、技能、能力以及理念。教育評價的范式轉換迫切需要教師的評價素養。”[12]職業教育教師應具備理解評價的觀念、能夠使用合適的評價方式、能夠恰當地解釋和使用評價結果。職教教師教育課程中應適當滲透或加強關于教育評價方面的內容。第四,落實學業質量保障的發展性課程評價理念要求對評價結果的使用上反哺發展。一是反哺教師發展。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收集、整理和分析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數據,從中深入了解教學效果、反思教學過程、提煉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二是反哺學生發展。利用過程性數據和檔案性成果,呈現學生進步的歷程,以此激勵學生的自信和成就感,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WILFRIED AULBUR,ARVIND CJ,RISHI BIGGHE.Skill Development for Industry 4.0[R].FICCI and BRICS Skill Development Working Group.2016.33.
[2]Friedrich Hubert Esser.Berufliche Bildung heute:Nachhaltig-Digital-Kompetent[EB/OL].(2017-10-06)[2020-4-17]https://www2.bibb.de/bibbtools/de/ssl/67222.php.
[3]何勇.以適合的教育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J].江蘇教育,2019(92):74-75.
[4][5]趙文平.生態化學習:職業院校學生學習觀的理想選擇[J].職教論壇,2012(10):14-17.
[6]周曉燕,董國平.課程資源研究:成果、反思及走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6):93-97.
[7]陳清.試論職業院校教師與課程資源關系的重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9):81-83.
[8]Billet S.R.Authenticity and a Culture of Practice[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1993(1):1-29.
[9]趙文平.職業教育課程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124.
[10][11]遲艷杰.“進步即質量”:指向學生成長過程的教育質量現與價值追求[J].教育研究,2019(7):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