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雙高”建設校的特征,對當前優化高職教育創新發展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以浙江省“雙高”建設校為樣本,在實地調研、收集數據,多維度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從認識、實踐和成效三個維度,梳理出“雙高”建設校具有全面推進與重點建設統一、發展理念與扎實行動一體、類型特征與學校特色彰顯等共同特征。建設高水平高職學校要基于學校本身的客觀條件,切實融入區域經濟發展,提升高職院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和支撐力;要抓住高水平高職學校全面內涵建設的本質要求,規劃長遠,持續推進創新實踐;要將品質發展作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核心追求,滿足政府、企業、學校、學生等辦學利益相關方的多元化需求。
為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帶動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國家啟動了“雙高計劃”。2019年12月,教育部、財政部確定197所高職學校入選“雙高計劃”,其中56所高職學校入選為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141所高職學校入選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浙江省推薦的15所高職學校全部入選“雙高計劃”建設單位(以下簡稱“雙高”建設校),其中6所高職學校入選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9所高職學校入選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入選數量和位次排名均居全國前列。以浙江“雙高”建設校為樣本,系統梳理和分析“雙高”建設校的共同屬性,對把握和優化高職教育改革創新的發展路徑,指導一般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主要運用質性研究方法,以6所入選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為重點,選取浙江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學校為典型樣本,對“雙高”建設校的主要領導和“雙高”建設校辦公室負責人進行深度訪談,深入分析浙江15所“雙高”建設校的建設方案、項目申報書和成效自評報告,在多維度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從政策目標與“雙高”建設校建設實踐及建設舉措的比較分析中提煉出“雙高”建設校群像特征,探尋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優化路徑。
一、浙江省“雙高”建設校整體情況
浙江省高職院校總量少但入選“雙高”建設學校的數量多、比例高。從院校數量上看,浙江省高職院校總數為49所(其中民辦高職院校9所),從入選“雙高”建設校占本省高職院校的比例看,浙江省以30.61%居全國第一,超過全國平均數的3倍。浙江省高職院校數占全國高職院校總量(1423所)的3.44%,入選“雙高”建設校數占入選總數(197所)的7.61%,說明浙江省高職教育的發展水平居于全國第一方陣。浙江省“雙高”建設校不僅數量多,且在高水平建設學校類別中占比也高。教育部和財政部公布的“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分為4類6檔,浙江省“雙高”建設校中第一類和第二類占比分別為20%和15%,超全國平均水平7.25和9.85個百分點,呈現“優中亦優”狀態。浙江省“雙高”建設校與國家和省實施的系列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項目的努力和成效密切相關。浙江省15所“雙高”建設校中,有12所高職學校入選國家示范性(骨干)建設計劃和創新發展計劃的建設單位,其余3所“雙高”建設校則入選了浙江省的優質暨重點校建設計劃,這表明國家示范校、優質校以及省級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項目的實施,對國家“雙高”建設計劃的推進和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
二、“雙高”建設校的群像特征
浙江“雙高”建設校的數量、結構、類型和類別分布在“雙高”建設校群體中具有典型性,研究分析浙江“雙高”建設校,可探尋“雙高”建設校的共同特征,發現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一般邏輯。
(一)認識:全面推進與重點建設統一
“雙高”建設校都清楚認識到“雙高計劃”旨在全面推進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是“面”上的建設項目,標志著高職教育進入了從“點”到“面”,全面推進內涵建設的新階段。“雙高”建設校均堅持用整體、系統、發展的理念去指導和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以重點項目建設和相關建設任務的完成來全面推動內涵建設,以“窗口”標準和“龍頭”實力打造高水平高職學校。一是系統推進,注重學校各建設目標的高質量達成,強調各建設內容高水平協調發展,杜絕單兵突進式的建設模式,體現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和追求。二是強調校企合作機制和平臺建設共進,均將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和校企深度合作作為建設高水平高職學校的核心,同時始終不忘校企合作的初心,推動校企深度合作反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如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在打造校企合作實體平臺時,突出“公司”的教學屬性,積極構建“產業學院+集團/聯盟+教學公司”產教融合的新生態平臺。三是強調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和學校治理能力的互相推動,將其作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抓手,推進高水平高職學校的高質量發展。如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遵循“以產業鏈尋專業群、以專業群建二級學院”的邏輯,實施“以群建院”,將二級學院由教學單位向辦學單位全方位轉變,構建開放、協同、靈活、高效的治理結構,推進學校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四是強調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共同推進,抓牢師資隊伍在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中的關鍵作用。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打造“雙師雙能雙語”教師隊伍,積極開發“雙影響力”專業群帶頭人標準。相關舉措都以“外引內培”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為抓手,堅持服務教學為本,創建結構化團隊為基,保持師資隊伍建設與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同頻共進。
從全面推進內涵建設高度,抓重點項目建設,將全力打造高水平專業群作為學校全面推進內涵建設的“牛鼻子”,已成為“雙高”建設校的共同認知。建設高水平專業群是高職學校主動適應產業發展和市場變化的直接體現,“雙高”建設校打造高水平專業群的方法各異,但具有相似的認識和流程。首先,確定專業群組群邏輯,優化學校專業群整體布局。“雙高”建設校無論是按崗位群邏輯、知識邏輯、人才培養定位邏輯,還是按產業邏輯、專業構成邏輯來組群,均有明晰的組群思路、組群方式和布局規劃。如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提出的組群邏輯是基于“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重新調整專業群布局,構建“職業崗位相繼,技術領域相近,專業基礎相通,教學資源相融”的新型專業群。其次,將課程建設作為打造高水平專業群的核心,積極構建支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高職院校辦學的核心任務是人才培養,‘雙高計劃’的目標之一是建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因此,在‘雙高計劃’建設階段繼續強化課程建設是高職院校必須實施的建設項目”。如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將原來以專業為單位進行課程開發轉變成按專業群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建成“底層課程共享、中層課程互融、上層課程互選”的課程體系。再次,注重專業群的動態調整機制建設。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以人工智能等為分析手段,發現專業群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對接產業鏈實際需求之間的偏差,建設專業群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的預警和動態調整機制。最后,不僅將高水平專業群視為教育實體來建設,更視為辦學實體來推進學校治理體系改革。如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發揮專業群的集聚服務功能,適時嵌入產業新技術、新規范、新標準,重構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校企雙元共建專業群教學標準體系。
(二)實踐:發展理念與扎實行動一體
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已成為“雙高”建設校制定高質量發展建設舉措和推進創新實踐的行動指南。匹配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特色,契合學校發展實際和優勢,將發展理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辦學思想和建設思路是“雙高”建設校的顯著特點。“融”字在浙江省“雙高”建設校辦學理念表述中高頻出現。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基于學校處于寧波港口城市的區位優勢,提出“融港鏈天下、智創領未來”的發展模式,強調學校體制機制改革要融入寧波港口城市以及港口經濟發展,聚焦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助力寧波“智造強市”戰略,打造具有港口特色的專業群。
求真務實是浙江地域的文化個性。強調實踐改革創新與辦學理念革新的同步推進,是“雙高”建設校強化內涵建設的共同遵循。浙江省“雙高”建設校不僅有科學的“融”發展理念,更有將“融”理念落地的項目載體和創新的行動路徑。一是指導思想上的錯位發展戰略。職業教育辦學方向、區域經濟特點和高職學校現有資源使高職學校錯位發展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浙江省“雙高”建設校都圍繞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在尊重學校建設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探尋本校的獨特資源優勢,以錯位發展提升學校獨特價值,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提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要從戰略上明確“做什么”“為什么做”以及“怎么做”,科學決策,理性取舍,清晰定位,尋求錯位,從現有資源中實現整合與優化,挖掘潛力,不斷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二是體現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面。“文化建設標桿校”是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的身份標識,學校堅持深厚的行業辦學文化積淀和“辦學校就是辦文化”的辦學理念,通過構建實施學生“千日成長”、教師“千萬培養”和校友“千花盛開”的“三千”工程,建立學生、教師和校友三者成長和互動機制,建立誠信文化立身、金融文化立業,校友文化立世的三維文化育人行動系統,建成了文化建設、文化育人、文化治理一體的學校文化體系。三是體現在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方面。浙江省“雙高”建設校在有效需求導向下,遵循教育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根據市場運行機制,以利益為基礎,推動校企合作由人或產品為紐帶轉向機制為紐帶,探索出校企深度合作的多種有效路徑。如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在辦學基礎相對薄弱階段,通過校企利益捆綁,創建學校主動服務企業的校企合校“友嘉模式”,推動學校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隨著學校辦學水平和技術服務水平的提升,學校依據打造品牌專業和行業離不開的高職學校為導向,依托學校特色專業,推進“三教改革”,選擇主導產業的主流企業為對象,推進校企合作進入“達利現象”階段。“友嘉模式”和“達利現象”的不斷深入,使得學校有能力和企業共同制定企業標準和人才標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科技進步,使校企合作走深走實。四是重視標志性成果在學校培優提質上的導向作用。標志性成果在全面內涵建設中具有聚焦和引領作用。“雙高”建設校都積極發揮圍繞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凸顯特色優勢,有明確的標志成果建設要求,使建設目標達成可評價、建設進程可追蹤、力量可集聚,激發學校建設項目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合和高效利用各種辦學資源,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三)成效:類型特征與學校特色彰顯
強化高職教育職能和屬性,強調學校發展融入區域發展,專業發展融入產業發展,構建職業教育類型發展之路,是“雙高”建設校的共同堅持。
突出職業院校特色發展之路,對接區域產業特色和行業特征,化辦學優勢為辦學特色,打造有美譽度、識別度、競爭力和輻射力的高職品牌校是“雙高”建設校的共同追求。學校品牌是一種有競爭力的特色,特色的彰顯和品牌的打造是互動的過程。首先,“雙高”建設校注重形成有別于其他高職學校的風格和特點,并使其成為自身的獨特符號。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在國際化辦學上先人一步,扎根本土,以國際化為改革動力,倒逼學校辦學機制改革,促進學校向國際化高品質高職學校發展。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形成融入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面向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技能創新服務獨特的品牌標識。其次,在內涵建設的路徑和方式上彰顯“雙高”建設校特色和品質。如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浙江省“雙高”建設校都認識到,要促使職業教育產教關系真正從淺層次的“合作”向深層次的“融合”過渡,既需要實現從校企合作思維向產教融合思維的轉變,也需要實現辦學模式核心要素的系統創新,但各校在發展歷程和推進方式上各有不同。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三階段是從“校內基地生產化、校外基地教學化”為核心的“基地兩化”模式,到以專業為單位,關注學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為特征組建“校企利益共同體”階段,再發展為集一體化設計和實體化運作為特征的“產教綜合體”形態。而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則走過以主動向企業推銷,校企利益捆綁為特征的“友嘉模式”,到以獲得行業高度認可,人才供需對接為特征的“達利現象”,再到以解決企業痛點,構建產教融合生態的“特種方案”等三個階段。
三、“雙高”建設校的建設啟示
(一)求實是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出發點
正視現實,承繼辦學歷史,發揮辦學優勢,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之路,將“求實”作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出發點,探索新時代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的建設之路,是“雙高”建設校建設的一大啟示。
求實是指高職學校本身的客觀條件制約著戰略目標的確立和實現,只有一切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分析自身的發展條件,找準自身的“位置”,在繼承中發展,在傳承中改革,從自身的建設條件和資源潛能出發,持續扎實的行動,將學校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提升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力和貢獻力,才能打造學校辦學特色,形成學校品牌。
高職學校的客觀條件首先是學校辦學發展慣性決定其所處的發展階段,現有基礎條件和競爭優勢,包括辦學定位、歷史發展慣性、自身基礎性優勢。正如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回答“學校成功入選‘雙高計劃’優勢在哪里?”這一問題時,提到“我們優勢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我們的基礎很扎實”。其次是高職學校在高職教育獨特生態系統所處的位置,特別是在系列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項目中的位次和建設過程中積蓄的比較優勢和學校特色。在自2006年開始實施的三輪高水平學校建設項目中,高職學校逐漸明晰位于不同類別與檔位而形成的發展定位,并繼續強化提升各自獨特資源與特色的統籌能力。三是強調高職學校功能位置的作用發揮。在高職教育獨特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位置既受學校辦學實力和質量影響,也受其在系列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中的位次影響。“雙高計劃”項目的定位是“舞龍頭”,“龍頭”的功能定位既是入選“雙高計劃”高職學校的地位和作用的規定性,也是其發展目標、建設任務、建設內容的客觀制約因素,在制定建設方案中要堅持學校發展目標與“雙高計劃”發展目標的統一。
(二)創新是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著力點
抓住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和學校辦學質量提升的本質要求,不斷改革創新,將創新作為高水平高職學校的建設的著力點,承擔起“雙高”建設校引領改革,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品牌的重任,是“雙高”建設校建設的又一重要啟示。
創新是指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從理念到行動都要展開深入的革新,引領高職學校建設從點的突破到系統的變革,隨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要求而不斷改革創新,把握住不同建設項目的本質屬性,而不是將全部精力聚焦項目遴選指標達成,不迷惑于不同遴選項的指標差異性。
高職學校堅持改革創新理念和行動同時推進,在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基礎上,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區情”和校情,保持定力,不唯上、不唯指標,不因一時一地的擾動因素而頻繁變化。一是建設指導思想要革新。“雙高計劃”不是幾個項目建設或完成幾個建設任務,而是高職學校全面質量提升。“一加強、四打造、五提升”是“雙高計劃”建設的內容,但不是建設的全部,要從顯著提升高職學校和專業群辦學水平、服務能力、國際影響力的整體去謀劃、設計、編制建設方案。二是建設路徑要創新。“雙高計劃”建設目標和定位決定其建設路徑必須不斷改革創新。在“云物大智”時代,要善用新科技賦能新職教。校企合作模式要隨校企的需求和合作的深度、實力而變,師資隊伍建設機制要應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的質量而變。“雙高計劃”建設的系統性和全面性決定建設路徑必須在互構中不斷優化。互構性是指在高職學校推進建設進程中,不同的建設內容在彼此互動中相互調整、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共同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三是必須要持續行動、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改革創新順利推進和科學規劃、久久為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系統、科學的規劃是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實踐的航標,有效的行動和持續的推進是讓改革創新發展藍圖成為現實的基礎。
(三)高質量是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歸宿點
從國家示范(骨干)校建設,到優質校建設,再到“雙高計劃”,并不是簡單的優中選優,而是以持續的政策供給,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抓準“雙高”建設校的定位,致力于打造職業教育的“龍頭”,堅持質量為先,引領改革、支撐發展,明確績效目標,推動學校和專業群高質量發展,全面打造學校特色和品牌,將高質量作為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的歸宿是“雙高”建設校建設進程中的重要啟示。
高質量是指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的建設質量要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實現辦學資源效能的最大化,滿足政府、企業、學校、學生等辦學利益相關方的多元化需求。高質量不僅是一種理念和追求,更是實踐層面的扎實行動。
高質量強調“標志性成果”獲得和建設進程優化兩者并重,以扎實行動和最優進程來實現最佳效能。一是強調“雙高”建設校的建設方案詳實可執行。建設方案作為“施工圖”,要聚焦學校高水平發展,確定學校的改革任務與舉措,重點落在“一加強、四打造、五提升”十項建設內容上,但又不能限于此,要推動建設從規程走向標準,推進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從特色走向品牌。“雙高”建設校的建設方案要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可監控的建設進程、可執行的建設標準、可評價的建設成果和強有力的保障體系。二是強化目標導向,成果激勵。“雙高”建設校要注重建設過程的實效性,以目標達成度檢驗建設進程的合理性,以成果質量和數量判斷行動的效率。建設目標是建設行動的方向,建設成果是建設行動效能高低的表現之一。“雙高”建設校要積極發揮標志性成果在全面內涵建設中的聚焦和引領作用,圍繞職業教育全面質量提升,凸顯特色優勢,將發展目標、階段任務和標志性成果統一,使目標達成可評價、建設進程可追蹤、力量可集聚,激發學校建設項目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合和高效利用各種辦學資源,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三是重視標準體系建設,提升示范引領能力。“雙高”計劃不是某個點或面的建設,而是全面推進內涵建設,建成“龍頭”型的高職學校。標準體系建設既是“雙高計劃”定位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達成最大成效的重要方式。“雙高”建設校建設過程中,每項建設任務中既有目標規定性和成果的量化要求,更要突出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體系和職業教育培訓標準體系的建設。
系統分析浙江省入選國家“雙高計劃”高職學校的群貌特征,既有助于全國省級“雙高”建設校建設工作的推進,也為各高職學校全面推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提供經驗與啟迪。(程江平 麻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