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7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205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一帶一路”人才需求持續增長且越發復雜。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人才需求不盡相同,如非洲和拉美更需要建筑行業人才,亞洲更需要交通運輸人才等。但實際上,我們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一帶一路”人才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的落差。如何彌補這種落差,使我們培養的人才更適應“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成為勝任“一帶一路”工作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是當下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將“軟硬科學相結合,面向問題和應用”作為人才培養特色。“一帶一路”倡議實踐性強、涉及面廣,應結合各學校的學科優勢,吸取世界各國人才培養的經驗和教訓,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與“一帶一路”人才需求有效對接,并圍繞“一帶一路”發展規劃明確未來的人才培養內涵與目標、途徑與方法、機制與保障等,最終形成務實有效的“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計劃的動態調整追隨“一帶一路”的動態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始終處在動態發展之中,人才需求也處在動態調整之中。為保證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可中外合力建設“一帶一路”人才需求動態數據庫,對“一帶一路”人才和專業需求進行動態預測,并根據“一帶一路”倡議特點和人才需求動態設置新專業或調整現有專業。要打破既有學科布局,按“一帶一路”人才標準優選課程、強化培訓,動態調整培養計劃。
以“多元”“實用”和“適用”為標準規劃課程體系。中國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科知識傳授,培養出的學生專業基礎好,但綜合能力相對較弱。“一帶一路”需要的是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是“地球人”。因此,要使“一帶一路”人才“實用”“適用”,就必須堅持按照“一帶一路”的人才標準,設置內容多元、動態發展的課程體系,開設切實有效的實踐課程,通過相應的教育手段,培養出“多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進一步拓展拓寬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合作。“一帶一路”倡議直面沿線國家復雜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生態,服務于“一帶一路”的人才必須納入中國的相關政策體系和人才使用體系,也必須貫徹統一的培養標準。現有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即政府宏觀指導、高校培養人才、社會使用人才,但三個環節之間結合不緊密,從而造成人才培養與政府需要、社會需求不能精準對應。未來“一帶一路”人才培養體系應在三者之間開通“快車道”,建立一個自循環模式,即政府對人才提出預期,高校根據政府宏觀指導實施培養過程,社會使用人才并檢驗和反饋人才的社會適應情況,高校和研究機構綜合反饋意見調整人才培養方式,并及時向政府提供決策咨詢建議,政府調整指導意見并反饋給高校……這種自循環人才培養體系可以降低“一帶一路”人才培養的成本,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能。
建立中外學生融合培養體系。“一帶一路”是國際合作平臺,沿線國家加強教育合作,更容易培養出熟悉這個平臺并能施展才華的人才。要使我們的人才培養工作與沿線國家的國際合作機制有機結合,推動國內院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一步合作,拓展合作路徑,擴大合作領域,形成新的辦學優勢。
總之,精準培養“一帶一路”所需人才,要在細致調研分析“一帶一路”人才需求的基礎上創新課程體系,使知識學習、實踐鍛煉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有機融合,實現培養效果最優化。在培養更加符合“一帶一路”需求的專業人才的同時,還要探索形成“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創新路徑,引領世界人才培養的新方向。
(作者孫宜學 系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