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進步、產業細分,新職業頻出是機會也是挑戰——
7月,盛夏氣息撲面而來。很多高校已舉辦畢業典禮,一大批畢業生陸續涌入職場。據報道,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規模909萬,再創歷史新高,促進就業的任務更重。
傳統的職業已競爭激烈,新職業,注定會成為不少人瞄準的新出路。
近些年來,新職業不斷出現。從2019年4月至今年3月,人社部等部門累計向社會發布了4批56個新職業。奶茶小哥歸屬于“調飲師”,帶貨主播的新名字是“互聯網營銷師”,出租車司機被分為“巡游”和“網約”兩種……
怎樣的職業可以被稱為新職業?為何新職業頻出?在社會發展大潮中,我們又該如何適應這種變革、提升就業能力?帶著諸多疑問,記者走近一些新職業從業者。
什么是新職業
官方認定有標準
2018年,剛過30歲的蘭州人李曉蓉辭去了程序員的工作,成為一名整理收納師。今年,她的父母才得知消息,第一反應是:“這不就是做家政阿姨嗎?”很快,他們就發現自己的認知落伍了。
李曉蓉做程序員時,“997”的工作節奏是常態。為了有更多發展空間,她決定在30歲時轉換職業賽道,于是整理收納師成為她事業的首選。如果一位整理師每月接3單衣櫥整理業務,月入過萬并不難,團隊化的全屋整理則需要很多不同級別的整理師進行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相應的收入也會更高?!斑@樣一種新業態,為‘全職媽媽’和職業發展遭遇瓶頸的女性等人群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崩顣匀馗嬖V記者。
區別于一般家政人員,整理收納有一套標準化操作流程,絕不是把衣服疊成“豆腐塊”放進衣櫥里這么簡單?!八且粋€考驗心力、腦力和體力的工作。”李曉蓉說,拍照、清空、分類、針對物品特性篩選、整理,還需考慮空間規劃、陳列美學、動線設計……這些“跨界”知識對于整理師而言都是必備技能。從業第二年,李曉蓉就結合自身經驗編寫了《整理師服務流程與行為規范》,詳細記錄了從業標準,供團隊成員學習和參考。
今年3月,國家人社部等部門聯合發布了一批調整變更職業信息,其中就包括在“家政服務員”職業下增設整理收納師工種。
除了“整理收納師”,還有不少突破常規的職業露頭。去年底,淘寶發布了“2020年度十大冷門職業觀察”,螺螄粉聞臭師、哄睡師、自律監督員、絲襪調色師等小眾職業霸占榜單。
還有一些新職業很“時髦”。比如,在今年3月人社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的新職業中,碳排放管理員作為綠色職業備受關注。該職業包含但不限于民航碳排放管理員、碳排放監測員、碳排放核算員等工種。不少網友認為,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進程中,社會對碳排放管理員的人才需求將不斷增長。
不過,記者注意到,也有一些小眾職業,諸如密室設計師等,尚未獲得官方認可。長期研究就業的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學工部部長王懂禮認為,官方認證很有意義。新職業得到官方認證,眾多從業者的社會認同度也得到提升,還能為正在找工作的人提供參考。
可是,官方認定標準是什么?浙江省技能人才評價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鄭群敏介紹,已經存在一定規模的從業人員、具有相對獨立成熟的職業技能、此前未收錄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是“新職業”的3個特征。它需要人社部組織專家從目的性、社會性、規范性、群體性、穩定性、技術獨特性等方面確定。
在肯定其積極意義的同時,王懂禮也提醒,由于新職業存在時間較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職業標準不明確、職業維權不暢通、職業前景不清晰、職業發展不穩定等。對此,除了官方認定以外,有關部門應切實為新職業發展建立健全相配套的權益保障、社會保障、職業標準等。
新職業為何出現
新技術新業態不斷催生
職業是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它總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近年來,新技術和新業態不斷催生新職業,杭州檢察院的電子數據鑒定人王吉偉就是這股新潮流最直接的感受者之一。
“以往我們常扮演輔助角色,但是隨著網絡犯罪數量增多、偵破難度加大,今年我已經參加了5個針對網絡犯罪的專案組,能發揮的作用明顯變大了?!蓖跫獋ジ嬖V記者。起初,大部分電子數據鑒定人是在公檢法系統內部從事電子取證的人員,后來其他行政執法部門和大型企事業單位也有從業者相繼獲得官方認可的鑒定資質。不過,直到今年3月,它才以“電子數據取證分析師”的名字被正式納入人社部公布的新職業。
作為全省最早一批電子數據鑒定人之一,王吉偉回憶,進入該行業之前,網絡犯罪案件只是零星偶發。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將電子數據增加為一種新的證據形式,他從網絡建設崗位轉型到電子數據的取證、審查。
實際上,從已公布的新職業名單來看,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無人機、區塊鏈……與高新技術相關的詞匯屢見不鮮。顯然,技術進步是新職業頻出的一大原因。
現代服務業是產生新職業的主要領域。像皮膚管理師、植物精油調理師、營養指導員等為個人和家庭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崗位不斷增多,可見生活品質的提高正催生各式各樣的新需求。
李曉蓉告訴記者,最開始客戶考慮的是“貴不貴”,她所接的單子大都是整理中等收入家庭約150至200平方米的家居空間。出人意料的是,去年有近10戶60至80平方米的老小區住戶向她購買服務。“現在大家更傾向于考慮‘值不值’。”李曉蓉說。
除了技術更新和生活質量提高,鄭群敏指出,產業細分導致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程度要求更高,由此催生出許多新職業。比如,婚姻家庭咨詢師從心理咨詢師中剝離出來,專注于為在戀愛、婚姻、家庭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的求助者提供咨詢服務。
新職業頻出,在培育新增就業、提升就業質量、升級就業結構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彰顯。比如,在疫情期間,以在線教育、直播帶貨、生鮮電商、互聯網醫療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助力新職業加快成長。
怎樣順應新潮流
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有新職業就有舊職業。值得注意的是,有許多職業,因為產業迭代升級、百姓需求降低而逐漸消失。
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修訂時,話務員、BP機尋呼員等曾經司空見慣的職業因“大勢已去”而被移除,快遞員等新興職業則順勢踏進門檻。如今,職業目錄頻繁修訂,社會分工又面臨破舊立新的震蕩。
世界經濟論壇(WEF)2018年發布的《未來就業報告》(下稱“《報告》”)就預測,自動化技術和智能科技的發展將取代7500萬份工作。
但《報告》從另一個視角看到了技術變革的積極取向。它指出,未來將有1.33億份新工作誕生。這意味著新崗位仍呈凈增態勢,只不過新工作的質量、地點和形式都將發生重大改變。
唯有不斷學習新技能才能適應變革。去年7月,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與“釘釘”聯合發布的《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96%以上的“打工人”希望學習新職業技能,而其中最“吃香”的非數字化技能莫屬。
王吉偉的桌上就始終擺放著最新的電子取證教材。由于犯罪分子借助突飛猛進的“黑科技”不斷更新作案手法,他必須及時跟進學習取證技術才能“道高一丈”。電子手環、車載T-BOX……只要是能記錄數據的設備都是王吉偉查證的目標,技術攻堅于他而言可謂是常態。
服務業也有相同境遇。李曉蓉透露,有一些家政公司曾上門尋求合作,希望將收納服務也納入業務板塊,最終事與愿違。她分析原因,發現根源在于家政阿姨不會做空間規劃,而這一定要經過專業學習才能熟練掌握。今年4月,她成立了自己的整理收納品牌“翻不亂整理學院”,不僅有理論和實操教學,還為學員提供兼職及全職的就業機會。
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職業,普通人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又該如何擇業?王懂禮建議,首先,應主動學習、增強本領。其次,新職業的“香餑餑”對味與否要看個人口味。應理性抉擇、因人而異。最后,針對新職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科學研判、規避風險。(李攀 陸斯超 錢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