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理論和專項技能如何才能更好的結合,職業學校如何才能培養出更加切合企業需求的人才,這兩點一直是中國職業教育界所探討的重點。2020年以來,膠州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全國首創“3+1+2”長學制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擴大企業在教育中的影響力、將畢業季的實踐期提前到中職和高職的銜接段、校企“雙主體”教育模式等一系列具體舉措均得到了校、企、生三方的認可。
實習不是當小工,而是把課堂搬進車間
“學生成批到企業實習,他們不是去當小工,這個誤區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實習期應該是學生在車間進一步學習、實踐知識的過程,要不然孩子們一年實習期只是為企業提供低端、低廉的勞動力,對他們的成長益處不大。”9月6日,在全校就業指導會議上,膠州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校長劉元福侃侃而談。多年以來,膠州職教中心一直不斷推進校企深度融合的教育改革,教育方法對了成績自然事半功倍,隨著學生的理論、技能雙提升,膠州職教中心的學生已然成了用人單位的“香餑餑”。
為了更好的培養企業需求的人才,2020年10月,膠州職教中心在全國首創“3+1+2”長學制人才培養模式,這是該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又一次大膽的創新。據劉元福介紹,該模式將打破原有中職、高職分段培養的模式,學生在中職學校完成3年學習后,進入企業工作1年,表現優異的學生由企業選送進入合作高校進行2年高職學習,學費由企業承擔,學生畢業后回企業工作,既提升學歷又與企業崗位成長有效結合。目前,該校先后與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和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完成合作院校簽約工作,投資500余萬元在學校建立“上合海爾智家智能制造學院”的海爾集團也成了新教育模式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畢業生“提前預定”,職業教育“腰桿子硬”
已經推行“3+1+2”人才培養模式的“上合海爾智家智能制造學院”只是膠州職教中心推動校企深度融合的冰山一角,經過多年的扎實推進,膠州職業教育已經進入收獲期,該校就業指導處主任徐法惠介紹,目前膠州職教中心擁有上合海爾智家智能制造學院、上合暢捷通會計學院、上合樂盈電商學院、上合百斯特視光學院、上合奔騰汽車學院、上合魯基酒店管理學院、上合艾可什影視職業技術學院等7所二級學院,初步實現了“每個專業都有一家行業龍頭企業依托,校企深度融合”的目標,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前列。
“我們的老師在企業生產線上備課,獲得企業最需求的知識點,企業的優秀技工會來到學校給孩子們授課,為學生解答專業性技術難題,這種模式讓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更有‘靶向’,自然受到企業的歡迎。”徐法惠說,膠州職教中心打造的校企合作模式十分具有前瞻性:企業不斷加大在學校的投入,從而減少員工到崗以后的培訓投入,整體上看是為企業節約了成本;學校與企業建立起期的人力資源供需協作關系,為學生就業解決了難題;學生們得到了更加專業、靶向的指導,避免了學習中的彎路,畢業后能夠更快的融入企業當中,可以使自己的職業規劃更加順暢。“目前,我們與近200家企業保持長期合作關系,這些企業每年的用人需求就超過2000人,我們的學生在就業方面已經處于被‘提前預定’的狀態,并且很多學生一畢業就可以拿到豐厚的薪水。”徐法惠說,過去兩年學校畢業生就業率分別為95%和98%,用人單位一“生”難求,月薪基本超過5000元。
因勢而動,深入培養“兩區”需求人才
8月12日,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順利轉場,就在機場和臨空經濟區的各個角落里,146名膠州職教學子早已“捷足先登”。據徐法惠介紹,早在青島膠東國際機場轉場之前,機場內的五星級君廷酒店就主動聯系了膠州職教中心,雙方迅速達成共識,建立產教基地,目前第一批41名高星級飯店運用與管理專業學生已經進入君廷酒店實習。另外,105名學生在機場航站樓內的青島福泉商貿大地發展有限公司、南京海勁商業有限公司、福州好旺商貿有限公司三家商貿公司實習,實習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贏得了企業的一致好評。“隨著臨空經濟區的快速發展,我們將適時調整專業,加強與該區企業的聯合,讓膠州學子更好的服務膠州。”徐法惠說。
相比如剛剛嶄露頭角的臨空經濟區,膠州職教中心與上合示范區的聯系更為密切。早在2017年,學校就與上合示范區內的青島特銳德高壓設備有限公司、青島利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代表簽約,聯合增設18個企業冠名培養班,經過了4年的深耕發展,膠州職教中心已經向該區內多家企業輸送了多屆學生,其中不少優秀學子已經成了企業的骨干。“‘兩區’都是國之重器,我們定會向它們輸送出更多的優秀學子,我相信隨著‘兩區’的不斷發展,它們會是我們主要的人才輸出基地。”徐法惠說。
延伸閱讀:月薪過萬,海爾金牌線長養成記
職業教育的學子畢業三年之后月薪過萬,竟能比肩985、211的名校學生,這就是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組空線體的生產線長劉哲的故事。
劉哲是膠州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機電技術應用專業2013級的畢業生, 2015年到膠州海爾空調進行實習,后進入青島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學習,而劉哲的求學經歷正是“3+1+2”模式的前身。2018年,大學畢業后,劉哲又選擇了青島海爾中央空調互聯工廠就業,現在成為工廠的金牌線長。劉哲說,在海爾實習后,老師們都建議他繼續讀高職。“我現在明白了,隨著國家進入新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各行各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來越迫切。”劉哲說,高新技術支撐的現代制造業需要大批集知識性、技能性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是聯系產品研發和生產的紐帶,是中國制造業實現轉型和飛躍的人力資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