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現有普通高校11所、全日制在校生13.78萬人,高等教育規模位居全省第三。其中,9所高校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實體機構),2所高校(溫州商學院、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分別成立了涵蓋“雙創”工作的“溫商夢工廠”和學生職業發展中心。
近年來,各高校堅持扎根溫州這塊創新創業的熱土,積極響應國家“雙創”號召,多舉措抓好大學生“雙創”工作,溫州大學、溫州理工學院、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等4所高校榮獲“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50強高校”稱號,多所高校獲得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眾創空間等稱號。
一是堅持系統觀念,完善課程體系。溫州連續多年組織開展在溫高校“雙創”教育精品課程建設和評比,開展專項課題研究,召開6期大學生創業論壇,協同各高校探索構建具有溫州特色、“雙創”特質的系統化育人模式,加強教育改革創新,溫醫大《大學生KAB創業基礎》等30余門課程進入市級課程資源庫,各高校“雙創”課程累計獲評省級一流課程10門、專業特色課程452門。
二是推進多點開花,打造特色矩陣。各高校立足育人需求和辦學實際,積極打造“雙創”特色育人模式。比如溫醫大基于醫學專業,大力建設“雙創+醫學教育”融合改革試驗區,出臺大學生專項獎勵辦法,工作經驗獲教育部肯定推介;溫大培育“產業、專業、創業”三業融合的“雙創”人才培養模式,成立“雙創”聯盟,打造了大學生創業園;溫職院打造“訓研創”實踐教學體系;浙工貿集聚“企業、學校、學生、政府、市場”等五方力量,建設“三園區三基地”;溫科院緊緊圍繞解決“三農”問題,構建農業“雙創”教育鏈等。總體來看,各高校都有拿得出手的“雙創”特色項目,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是強化以賽促創,促進理實一體。各高校積極組織和參與各類“雙創”競賽,確立了“以賽促創、以創促學”的實踐教學培養理念,致力于在實戰中鍛煉學生“雙創”能力。市教育局積極做好服務和協調工作,參與完善多維協同的競賽保障機制。近五年,溫州高校在各級各類“雙創”競賽中屢獲佳績,累計獲國際獎項29項、國家級獎項850項、省級獎項3168項。尤其是在今年,溫州高校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中與國內外高校比拼,取得5金7銀10銅的歷史性突破,其中,溫醫大金牌數連續三年列全國獨立設置醫學院校首位。
四是注重產教融合,轉化創新成果。各高校堅持把服務區域轉型升級作為“雙創”工作的關鍵目標,推動“雙創”成果惠及企業、行業、產業。比如溫州理工學院與20余家企業合作,建立亞龍學院等產教融合基地,幫助學生在真實企業和情境中實際檢驗“雙創”成果。近三年,各高校取得發明專利740項、科技成果520項,直接轉化經濟收益1718萬元,為企業創收4.87億元。市教育局積極搭建“溫州產教融合校企對接平臺”,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每年組織在溫高校產教融合暨成果轉化項目簽約儀式,近兩年集中簽約項目220個。同時,各高校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打造優秀“雙創”導師人才庫,建設“雙師型”隊伍,提升創業導師教學素養與教學能力發展,近三年建立創業人才培養實踐基地96家,培養“雙創”導師408人,與企業共建10個產業聯盟、66個科技服務平臺,成功申報立項與創業相關課題100多項,發表相關論文200多篇。
五是注重內外聯動,拓寬國際視野。積極開展“雙創”教育國際化探索,實施創業教育國際化戰略,整合國外優質創業教育資源,搭建多層級的創業教育課程與項目,提升創業師資國際化視野與水平。比如,溫大招收14個國家28名創業教育碩士留學生,鼓勵留學生創新創業,組建留學生創業團隊14支,2019年國內首批創業教育方向碩士留學生順利畢業。
六是融入思政教育,激發內驅動力。各高校積極引領大學生將個人成長發展與國家建設相結合、將培育“雙創”精神與堅定理想信念相結合。比如溫大打造“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創新創業團隊92支,努力把“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打造成為一門生動的思政課;溫州理工學院圍繞溫州“兩帶一園”建設,建立鄉村振興研究院與服務基地、鄉賢直播技術學院等平臺,引導學生開展30多項鄉村振興服務項目助推溫州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