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舟山市以服務國家戰略和海洋產業為導向,通過構筑技能培訓“共富清單”,夯實校企合作平臺載體和扎牢資金使用“制度牢籠”等,千方百計為產業發展賦能,為企業增效留才,為群眾增收發力。目前,全市技能人才總量達23.5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9萬人,技能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達30.9%,高技能人才競爭力指數排名全省第一。
一、提效能,為企業轉型升級注入“發展動力”。一是加大政策有效供給。根據全市重點產業發展和企業技能人才培訓需求,并綜合考慮院校人才培訓載體承載上限,統籌資金項目,在全省率先從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中使用3300余萬元用于院校購買培訓設備,打造了智能制造仿真工廠基地、船舶智造實訓基地、港口機械及特種車輛培訓與認證中心、跨境電商產教融合基地、醫學美容理實一體化實訓中心、航海類沉浸式實訓室、海洋旅游信息化實訓平臺等7大公共實訓基地,全面提升職業培訓載體能力,助力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二是推進“引企入校”改革。舟山技師學院與上海瑞金醫院、國能舟山發電、4806工廠、鼎盛石化等8家重點企業共建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與浙江交投礦業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交投礦業學院,實現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近三年共培養8000余名企業急需的技能人才。三是推動“新型學徒制”擴面提質。率先啟動“新型學徒制”試點,動員企業、培訓機構和勞動者積極參與學徒培訓,引導職業院校全面參與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自2019年啟動以來,為浙江交投礦業、中國鐵通舟山分公司、舟山7412工廠等20余家企業培養了近2000名技能人才。
二、強培訓,為群眾提技增收定制“共富清單”。一是在培訓主體上,統籌培訓合力,種好“責任田”,構筑起人社牽頭、部門聯合,企業自主育才、中高職院校教研相濟、社會機構傾力投入、公共實訓基地及技能大師工作室為補充的技能人才培養服務聯盟,目前,全市現有3所高職院校,7所中職(技工)院校,7家公共實訓基地,76家社會培訓機構,69家技能大師工作室,34家技能等級認定備案企業。二是在培訓對象上,靶向發力,精準施策,瞄準在崗職工、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和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等特定群體,使其掌握一技之長,助力“技能脫貧”,2021年為各類群體開展技能培訓達4.2萬余人次以上。三是在培養模式上,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常規培訓與個性培訓相補充的培訓方式。開展機電班、海員班、石化班等“訂單培訓”1400余人,開展石化操控綜合技能、應急救援專項技能等“項目制”培訓300余人。此外,還創新“職技融通”培育模式,實現技工院校學生學歷與職教院校學生技能等級“雙提升”,去年首批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等3個專業120名學生已順利入學。
三、重管理,為資金安全使用扎牢“制度牢籠”。一是注重按需實訓。牢牢聚焦新區產業發展急需和群眾急難愁盼的技能提升項目,動態更新技能提升培訓補貼參考目錄和項目制培訓補貼目錄等資金支出項目,建立培訓群體精準畫像,堅持分類施訓,推動實現群眾技能提升個性化施策。二是注重監管方式。建立資金監管“日常問題清單、管理漏洞清單和風險隱患”三張清單,從審計督查、紀檢監察、媒體報道、群眾舉報到機構遴選、過程監管、考核評價、資金撥付等多個方面查找問題,并提出整改舉措和完成時限,確保監管全流程可視化、可控化。三是注重機制完善。堅持監管與服務并重,建立從技能培訓準入設立、開班審批、過程監管到補貼撥付、日常監管、評優評先等全鏈條閉環式的管理體系,嚴格落實“班前審查、班中抽查、班后核查”制度,并形成權責清晰的各方工作機制和責任機制,確保培訓全過程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目前,全市職業技能提升三年行動專賬資金結余6100余萬元,資金使用效率達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