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凡報道 日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義烏工商職院”)《面向市場 聚焦轉化——建設多元混合所有制商城設計學院,打造產教融合“義烏新范式”》案例入選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名單”。
“新范式”新在何處?多元混合所有制商城設計學院又是如何打造出來的?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了義烏工商職院。
辦在小商品市場里的大學
“義烏是世界的義烏”,應有盡有、舉世聞名的小商品讓義烏成為了一座“建在市場上的城市”。
有人疑惑:為什么義烏在資源稟賦差、比較優勢欠缺的情況下,卻能做起連通四方的大生意?發展教育,是記者得到的一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答案。作為一個縣級市,義烏卻擁有自己的高校,這樣的情況在全國并不多見。
時鐘撥回到1993年,當時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已正式更名為“浙江省義烏市中國小商品城”,年商品成交額突破20億元。快速發展的產業急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為此義烏下決心要打造一所可以為市場發展、城市轉型提供人才支持的高校,杭州大學義烏分校隨之落地。到了1999年,為了加快本地商貿人才的培養,義烏又在原杭大義烏分校的基礎上籌建了義烏工商職院——全國第一所由縣級市投資興辦、列入國家統一招生計劃的全日制高等學校。
這所“辦在小商品市場里的大學”,在創辦之初就被注入了義烏這片創業熱土的基因,其后又在不斷地貫徹職教發展新理念、聚焦國際國內雙循環、根植小商品產業發展中,為義烏地方經濟轉型升級、蝶變躍升貢獻職教能量。
創新構建多元混合制學院
“從上年3000萬元躍升為次年8000萬元。”這是浙江文谷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一年內銷售額的變化。變化源自義烏工商職院畢業生舒浩哲對公司產品進行的再創意。像這樣用創意為企業發展注入新動力的故事在義烏還有很多,而背后推手正是義烏工商職院的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群。
25萬家中小企業、7.5萬個商鋪、26個大類、210多萬種時尚消費品,義烏正面臨著從“制造”到“智造”的提檔升級,海量的新產品迭代亟須創意設計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如何面向區域發展新需求,探索有效的產教協同機制,提高設計成果轉化率?培養設計人才適應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的能力,是高職設計類人才培養面臨的重要挑戰。”創意設計學院院長兼商城設計學院負責人金紅梅告訴記者,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地方市場轉型升級,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義烏工商職院創意設計學院在政府主導下聯合義烏市創意園、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義烏首個多元混合所有制學院——商城設計學院。
金紅梅介紹,商城設計學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董事會負責制,完善企業參與辦學的利益驅動與合理回報機制,共同組建專業化運營團隊,年投入運營經費500余萬元,實施項目化管理,制定企業育人獎勵、成果轉化激勵、創新孵化培育等20余項規范激勵制度,實現了專業建設和產業運營一盤棋,以“設計進市場”為共同目標,共享優質產教資源,共同開發課程教材、開展科研和社會服務。多元混合所有制的管理體系,凝聚了“政、行、企、校、研”各方力量,增強了企業參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面和深度,形成了多主體協同、多元化治理、多要素銜接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有效促進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全方位對接。
精準培養高素質創意設計人才
“進市場對需求,融商業做設計,強實踐重轉化。”為精準培養高素質創意設計人才,商城設計學院構建了“市場導向、能力進階、項目貫穿、協同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導師庫由45名境內外設計師、渠道營銷專家組成,共建省級企業研發中心等32家協同育人主體,開設了8個現代學徒班,針對企業真實項目命題,開展市場情景化實戰教學。
在深化產教融合的過程中,精準面向市場的創意設計教育如今已經成為義烏工商職院的重要辦學特色之一。在多元協同的育人體系加持下,一批批有想法的創新型人才被源源不斷地從學校輸送到義烏的小商品企業,義烏的小商品也由此實現了質的飛躍。
據統計,義烏工商職院以商城設計學院為依托,深化校企合作連續舉辦小商品創新驅動國際會議4次,共同舉辦“義烏中國小商品城”杯國際小商品創意設計商業大賽3次,大賽創新成果轉化率達50%以上,校企聯合成立單品研發中心3個,共建省市級研發中心6家,專利授權585項,師生橫向項目134項,橫向到款3515.53萬元,極大增強了區域小商品的創新能力。近三年來,學院應屆畢業生留本地就、創業比例達70%以上、專業創業率達30%以上,學生共計實現創新成果轉化218個,轉化產值3.6902億元,其中學生曾曉明開發的“云米即熱飲水機”月售6萬多臺,居小米有品平臺熱銷榜第二,學生張麗柔設計的冰袖月銷2.5萬件……一連串沉甸甸的數字,為義烏工商職院打造的“新范式”寫下了有力注釋。
“下一步我們還將加大推進時尚設計產教融合服務平臺建設,將現有的教學資源、企業資源和特色成果進行展示和對接,探索產教融合長效機制,進一步助力義烏建設世界‘小商品之都’。”金紅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