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擎作用。臺州以建設職業教育國家試點為契機,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化造富能力、完善創富機制、創新聚富要素、協調增富模式、優化享富供給、拓展奔富路徑、提升潤富水平,為臺州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大力發展“開放型”職業教育,健全企業、行業、產業、專業、就業、職業“六業”聯動機制,實施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以優化專業結構做強現代產業造富。二是大力發展“共生型”職業教育,培育長三角汽車、模具產教融合聯盟等84個產教融合項目,以產教深度融合推動民營經濟創富。三是大力發展“雙創型”職業教育,拓展新型創業路徑,深化技術攻堅合作,以人才培養提質暢通資源要素聚富。四是大力發展“均衡型”職業教育,推進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同目標引領、同政策保障、同平臺支持、同歸口管理、同頻率發展”,以職技融通改革協調收入分配增富。五是大力發展“終身型”職業教育,擴大職業培訓供給、實施社會人員學歷提升行動,以全齡友好包容優化公共服務享富。六是大力發展“反哺型”職業教育,實施系列“輸血造血”幫扶舉措,創成一批國家級、省級成教品牌,以振興鄉村教育促進城鄉統籌奔富。七是大力發展“浸潤型”職業教育,打造“墾荒牛文化”“長城文化”“海鷗文化”等一批職校文化品牌,以打造文化品牌構建文化高地潤富。
擊鼓催征開新局,奮楫揚帆新征程。臺州將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產業升級“助推器”、技能人才“蓄水池”、社會培訓“充電站”、智志雙扶“新引擎”作用,奮力打造職教“窗口”城市,以推動職業教育從“大有可為”的殷切期盼轉化為“大有作為”的生動實踐為己任,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貢獻更多教育力量。
心手同工
成就出彩人生
中科院院士朱洗博士目睹家鄉之貧窮現狀,立志辦學改變面貌,帶動鄉民致富,在1933年創辦了琳山農校(臨海市高級職業中學前身)。新時代,臨海市高級職業中學傳承朱洗先生教育思想,提出了“遠大理想,共同奮斗,造就德高技強人才”的辦學理念,在浙東大地育苗結果。
當前,浙江正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學校通過實施“心手同工、理實一體”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學生終身發展;通過建構“履行‘心手同工’的大同德育”,實施“自主管理”模式,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為社會輸送“品德優良、人文扎實、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社會有用之才。
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該校很多畢業生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熠熠生輝。1997級陳靈,抓住國家“發展鄉村產業,建設美麗鄉村”政策契機,立足農村,通過創辦臺州綠谷蔬菜有限公司,不但自己實現發家致富,還帶領周圍一批人實現共同富裕,是一位“新型農民”的代表。1998級陳玉華,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農村,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就職于上市公司公元集團,先后任車間主任、生產經理、生產副總,是一位“新型工匠”的代表。2003級陳真,和同學一起投身互聯網創業,現年營業額近3000萬元,是一位電商達人。這些從學校走出來的 “新型農民” “新型工匠”“新時代浙商”,他們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賦能鄉村振興建設,通過就業創業,每個人都擁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真正實現職教一人,富裕一家,帶動一方。 (李士敢 蘇英林)
傳承非遺
助力鄉村振興
“天臺山干漆夾苧技藝是天臺縣的傳統手工技藝,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學校將干漆夾苧的傳承發展與鄉村文化振興工作相結合,既有效傳承發展了天臺山非遺文化,也豐富了當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實幫助其創富增收。”天臺縣職業教育集團的漆藝傳承人龐軍平老師如是介紹。
除天臺山干漆夾苧技藝外,天臺縣職業教育集團還將清水荷花被印染、天臺剪紙、南獅等非遺項目與鄉村產業振興相結合,送創業就業技能培訓進村社,并參與鄉村文化禮堂建設,助力廣大農民、婦女在“家門口”就能習得技能,提升素養,創業創富。
據了解,天臺縣職業教育集團是中國傳統文化基地校、臺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活力溫臺”非遺文化傳承職教聯盟會長單位、天臺縣首批非遺傳承特色學校,先后在石梁鎮龍皇堂村、赤城街道塔后村、平橋鎮張思村、街頭鎮后岸村等地設立非遺研學基地,至今已開展非遺相關社會培訓、專題展覽、文化體驗等研學活動百余次。
學校通過“非遺+文創”“非遺+研學”“非遺+旅游”等多種模式,推動非遺技藝、文創產品進博物館、藝術館、商圈、鄉村、民宿等文創空間和現代生活。同時,學校不斷深挖天臺山禪道、和合文化、唐詩文化等特色傳統文化,借助創意創客中心等平臺,打造天臺獨有的文創產品,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服務培訓、產品研發等,促進文化生產力提升,推進非遺“活化”傳承與鄉村產業發展。例如,學校組織開展農村婦女漆藝髹漆技能培訓,既帶動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又讓她們可以在自家的民宿中制作車掛葫蘆等漆藝文旅產品進行銷售,增加收入。 (范勵學)
創新模式
增強“創富”源動力
作為模具產業的集聚地,黃巖入選了2021年浙江省產業集群(區域)新智造試點名單,臺州黃巖區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為培養具備企業轉型升級所需的模具智能制造技術人才,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不斷推陳出新,堅持“守正·傳承·創新”三步走,為助推當地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發揮積極作用。
對接黃巖區智能模具小鎮龍頭企業,該校確定了“二三四”人才培養模式,即學校、企業雙元制辦學,分三階段獲得強化職業素養、融合企業文化、培養職業技能、推動創業創新等四項能力的提升。
學校通過開展企業人才需求調研,依據塑料模具類型占比情況,精選企業典型案例為載體,校企合作開發了《模具制造綜合實訓》活頁式校本教材及配套教學資源庫。按實際工作過程架構,形成了模具專業“項目式·模塊化”課程體系。完善后的課程體系突出了以CDIO工程理念為指導,創設了工廠情境,開展了生產實戰,使“崗課賽證”相融通。學校還引入企業生產報告,實行崗位能力標準評價。將傳統實訓教學的主觀化、定性化和單一化評價轉變為多視角、多層次和多維度的“螺旋式·數據化”評價。
經過多年實踐,學校逐漸實現了由教師出題、師生合作析題到企業師傅出題、師生合作析題,再到以崗位產品定題、學生破題的提升轉變。學生從生手到熟手,從初識匠心到初具匠心,最后鑄就匠魂,從而守正了模具專業人才培養的信念。近年來,學校涌現出大批優秀畢業生:全國青年崗位能手1人、浙江省首席技師1人、浙江工匠1人、市勞動模范2人、市首席技師1人和市青年崗位能手1人等技能型人才。 (潘晨雅 張丹)
多方合力
推動城鄉共發展
大力開展鄉村振興技術技能人才培訓,開設了維修電工、家政服務、保育員等29項不同領域的培訓項目,每年累計培訓人均數達6000人次以上,這是臺州市路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助推臺州市共富示范區建設的“成績單”之一。
臺州市路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是國家級首批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國防教育特色學校、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第二批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學校專業設置緊密對接路橋區五金、汽摩配、機械模具等傳統優勢產業和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設校企合作訂單班,推出“專業+企業”和“就業+創業”的“四業”融合模式,建立校外實訓基地近40個,先后開設“吉利遠景班”“軸承精工班”“杰克筑夢班”等8個校企合作創新班,與勞倫斯企業合作試行混合所有制專業辦學;省高水平建筑專業對接臺州職業技術學院、臺州市建設咨詢有限公司,形成中職、高職、企業三方聯動的中高企一體化新型現代學徒制,共同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同時,學校注重鄉村帶頭人的培訓,先后開展“美麗鄉村”“高素質農民”等專題培訓。依托省高水平電商專業,建立真實應用驅動教學改革機制,普及農村電商,推廣地方特色產品,助力農村經濟。學校先后與中國日用品商城、路橋區電子商務協會、臺州市榮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抖音臺州運營商)等十幾家電商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在日用品商城建立了“第二課堂”。17級電商專業王敏杰同學在校期間經營的“魚帆漁具”進行創業實踐,半年多時間銷售額達70多萬元。 (吳倩倩)
深化改革
助力山區奔共富
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在仙居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基礎上籌建仙居技師學院,這是仙居縣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學校立足仙居技師學院(籌)一個中心,協同各校區建設東部智能制造產教融合園、協同橫溪校區建設西部康養產教融合園,積極打造全域協同的“一核兩翼”大職教發展格局,為職業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找準方向、搭建跑道。
學校不斷深化職教融合改革,積極踐行“企業化辦學 市場化運行”路徑,建設產教融合大樓,全力打造智慧化產教融合示范中心和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與浙江遠邦動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成功引進浙江仙通橡塑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推校入企、引企入校工作走深走實,不斷實現“教師展才能、學生提技能、企業增效益、學校贏口碑”的多方共贏。
學校聚焦產業轉型發展脈動,加快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側改革,創新實施中高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以縣職業中專為主體,對接臺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聯系域內支柱產業多家企業,創新“1+1+N”技術工人五年制一體化培養機制,積極構建“校企協同 中高一體 育用貫通”的高技能人才遞進式培養的“臺州模式”,走好高層次技術工人自主培養之路,讓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區域發展。
學校依托縣職業技能培訓有限公司,為企業職工、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退伍軍人、就業困難及失業人員等社會群體開展家政服務、景區講解員等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以及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創業培訓、特種作業(低壓電工、焊工)培訓等,有效提升社會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三年來,共培訓學員超3.5萬人次,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王永剛 朱旖晗)
豐裕技能
服務發展新需求
“我已畢業7年了,職業中專的學習經歷使我剛畢業就拿到了臺州德星奔馳4S店的OFFER,憑借我在母校的德技雙修,我現在月收入已過萬,生活很知足。”溫嶺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2013級汽修專業的肖柏江同學談起自己的人生很是感恩。
8年時間,共摘得12項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大賽金牌!作為一所“技能立校、技能強校”的典范,溫嶺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一直將專業技能成長作為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以崗位定技能、以課程育技能、以大賽精技能、以考證促技能”的回旋式專業技能進階范式。
多年來,學校根據行業發展需要與企業實際需求,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模仿企業員工的培養機制,將技能實訓設定為“感知→鞏固→提升”三個階段,形成了“2+2+2”三段式技能培養模式。疫情期間,該培養模式為區域內復工復產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實現了學校、學生、企業的多贏。
每年4月是該校的“技能展示月”,通過“項目全覆蓋、師生全入賽”,學校形成了普惠制技能競賽模式。19汽修(2)班顏昱杰說:“1+X證書實訓期間,我們系統掌握了汽車維護方面的專業知識,也了解到了行業發展趨勢。經過指導老師細致講解和模擬訓練后,我們技能水平得到了有針對性的提升。最終我們全班同學都參加了證書考試,通過率達100%。”
該校還依托專業技能優勢,主動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為企業職工、農村剩余勞動力、退伍軍人等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每年都有近5000人參加各類專業技能培訓,為實現共同富裕積蓄人才力量。(張明文 梁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