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者到作家
不斷進取,是華啟鈿同志不懈的追求,而學習,則是他進取的橋梁。是書,把他從一個莽撞少年轉化成了優秀學生;把他從一個整天與泥土打交道的農民,改變成了培養孩子的教師。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繼續不斷地讀書,他以為,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更重要的是要為人的發展而讀書。長期讀書,不斷地積累、思考和學以致用,讓他充實,讓他有所成就。有人說:“讀書、行走和寫作是孿生三兄弟。”光讀不練,容易遺忘,也不能更好地內化為營養被自己吸收,所以,他一邊讀書,一邊嘗試著開始寫詩。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他的第一首詩作終于成為鉛字,之后,從報紙發表到雜志,從地方發表到全國。《浙東》《文學港》《參花》《中國鐵路文藝》等都有他的詩作刊登,多首詩歌被編入不同的詩集。2010年,他自己的第一本詩集《在荒誕和真實之間》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并榮獲寧波市作家協會優秀作品獎。2011年12月,他被批準加入浙江省作家協會。他的第二本詩集《非常規感冒》(團結出版社)也于2018年12月出版。
關注民俗的研究者
他讀詩寫詩,也喜歡收藏,關注地方歷史和民俗。為此,他買了大量的相關書籍閱讀,首先從理論上武裝自己,之后,邊學習邊收藏,慢慢摸索其中的門道,磨練自己的眼光,越窯青瓷、紅木家具、明清石雕等,凡自己心儀的都有涉獵。從2005年起,他開始關注被一般收藏家所擯棄的許多民俗類的物品,如制作糕點的器具、纏線用的繞線板、木工的工具等生活、勞作的古代實用品,并盡可能地做到式樣齊全、種類豐富,以便給今后的展示、研究提供一個脈絡清晰的完整鏈條。如果說收藏主要還是靠實踐的話,那么,研究這些古玩就全靠閱讀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字記錄了。收藏、研究,他不斷地把自己的發現和想法記錄下來,收獲還真不少。2013年,他經過整理,內容包含收藏、民俗和文史的地方文獻——《觀海衛風情》(與人合作)一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專項的民俗類書籍《寧式糕點》又即將由出版社出版。2014年7月,他又有幸成為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寧式印糕板文化傳承人
這樣的結果,對于一般人來說似乎已經很滿足了,作為一個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觀海衛鎮民間藝術協會會長,慈溪市民協理事的他,覺得還是欠缺了點什么?覺得還有一種使命沒有完成。于是,他又買來各種關于雕刻的書籍和工具,一邊看書,一邊走訪目前還健在的雕刻師傅,雕刻印糕板(又叫糕模、糕板,是制作手工糕點的關鍵工具)。2015年9月,慈溪市人民政府、慈溪市文廣局正式發文確認華啟鈿為慈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糕板雕刻傳承人”,2018年5月,他又被寧波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印糕版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為將印糕板雕刻這一行將堙沒的技藝傳承下去,他又在慈溪市觀海衛鎮中心小學和觀海衛初中建立傳承基地,免費為中、小學生傳承印糕板雕刻技藝。目前,五十多人結業。
社區、家庭教育講師
幾年前,他所在鎮各個學校邀請華啟鈿同志去給家長學校上課。“你讀什么書,就能成為什么樣的人。”由于他事先閱讀了相關的家教書籍,做足了準備,講課很受家長的歡迎,隔壁鄉鎮主管家長學校的領導聞訊前來聽課,之后,便邀請他去講課。再之后,他被市教育局聘為“社區教育”講師團講師,市家庭教育講師團講師。然后,在與眾多家長的接觸中,他深深地意識到:家長是特殊的老師,家庭是重要的課堂。他認為:孩子的成才與否,首先要看他是不是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秀的品德。除了講座,更需要有其它的路徑對家長進行系統的指導,使之不斷地提高認識。于是,經過3年的收集整理,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結合自己的走訪調研,幾易其稿,終于完成了一本關于家庭教育的教材(讀本)——《好家長家教十二講》(文匯出版社出版)。
是學習讓他進步,也是不斷地學習讓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