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甌武,生于1947年,樂清蒲岐人,自幼酷愛民俗文化,作為上世紀七十年代樂清市較早的民營企業家,曾擔任中國電器文化節總策劃,連任三屆樂清市模具行業協會會長,在任期間,協會兩次評為社會組織5A級社會團體,榮獲全國機械行業先進集體。卸任后創辦樂清市蒲岐古城民俗博物館,2021年又創辦蒲光文學社。
堅持終學習理念 打造學習平臺
盧甌武卸任后,經十年艱辛征集1000多件老物件和歷史文物,創辦了樂清市蒲岐古城民俗博物館,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贊揚和支持,獲得“溫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優秀陣地””樂清文苑”等榮譽。為促進蒲岐鎮文學素養的提高,2021年又創辦樂清市蒲光文學社,志在培育更多的文學新苗,帶動古鎮全民閱讀高潮,為文學愛好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蒲光文學社的成立,助推古城文化傳播,塑造古城形象,展示古城風采。同時創辦《蒲光小報》,其目的是開展內外文學交流,開設公益文學輔導活動;提高古城文學愛好者的寫作水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使命。盧甌武為蒲岐古城的文脈傳承和文化發展孜孜不倦、躬耕不輟。動員帶領熱愛文學的社會各界學者和新一代學子投身于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文化潮流中。
持續參加繼續教育 提高自身素質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盧甌武成為樂清市老年大學的一名優秀學員,他參加樂清老年大學書法班、詩詞班、PS班、攝影班學習,刻苦研讀,并學以致用。愛好民俗文化的他在做好民俗博物館工作的同時,還積極協助政府搞好鄉鎮文化建設,成為《蒲岐鎮志》顧問、編委。同時參加多家學術系統的社會團體,如樂清市作家協會會員、樂清市歷史學會理事、市老干部書法協會會員,樂清市甌雁文學社顧問。他還積極參與行業協會的各項活動,擔任樂清市模協名譽會長、市電子協會顧問、虹橋書畫家協會顧問等職務。
學以致用,著書傳播民俗文化
盧甌武為了傳承傳統民俗文化,盡心竭力傳播正能量。先后撰寫《樂清民俗拾貝》《蒲岐拾遺》兩本民俗文化書藉,為適應未成年人閱讀,全書注譯漢語拼音,自費出版6000本免費贈送中小學未成年人及各界人士閱讀。2021年在眼疾纏身的情況下,堅持把一本40多萬字的地方文史《東鄉舊事》編著完成,溫州日報、樂清日報作了大幅報道,受到各界高度評價。《東鄉舊事》還被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寧波天一閣、浙江省圖書館、溫州市圖書館、樂清市圖書館等收藏,社會反響強烈。應讀者需求,目前已籌劃第二版印刷。
堅持長期學習,開展多形式學習活動
在他的熏陶下,其家庭的學習氛圍也非常濃厚,家庭藏書6000多冊,他的子女、晚輩都熱愛學習,在各行各業以及在校學習都取得不俗的成績。他心懷感恩之情,學以致用,言傳身教、示范樹表率、帶動和感染身邊人自覺參與學習。近年來,他積極組織舉辦未成年人文學活動、民俗知識講座、書法沙龍及小小記者集體采訪等學習活動,共同主辦了大型詩歌朗讀會12場,現場觀眾突破8萬,網絡直播在線觀看人次突破60萬人次,舉辦全民閱讀贈書活動等文化教育活動共120多場次,參加讀書學習的各級干部領導、社區居民、未成年人近6萬多人次。在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弘揚蒲岐歷史文化 引領全民百姓閱讀 贈書活動
編著作者親筆簽字留念
引領群眾學習 建設學習型社會
他時常走進學校,為學生開展民俗文化課堂。多渠道、多層面、全方位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教育,并寓教于樂開展了形式生動的“民俗知識競賽”“優秀小作家評選”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得到鍛煉。走進社區群眾,與文化禮堂結對開展“傳統文化講一課”等文化交流活動及“蒲岐美食文化節”“蒲岐北門民俗文化節”等活動,吸引干部群眾踴躍參加。與蒲岐中學、蒲岐一小、二小、三小、婁岙小學等十多所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多次去學校、社區贈送民俗文化書藉,開辦大型文學教座及進校授課,與本鎮多個文化禮堂結對,共建學習資源共享,免費贈送盧甌武編著的《樂清民俗拾貝》《蒲岐拾遺》《東鄉舊事》等書藉8000多冊。現在,盧甌武忍受眼疾痛苦壯志凌云,正在伏案撰寫一部計劃15卷的巨作“廣白龍山志”,為社會文化事業做出卓殊貢獻。盧甌武引導學生、群眾在業余時間開展全民閱讀,更多地了解地方傳統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廣大干部群眾的民俗文學素養的提高,積極開展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蒲岐古城民俗博物館的工作受到各級領導、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