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
當前,技能人才正處于一個干事創業的好時代,要自覺保持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作風,用實干成就夢想,在平凡中彰顯不凡。這些年,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不斷完善和落實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考核機制,讓技能人才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技能人才已經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超過26%。
從“神舟飛天”到“嫦娥攬月”,從“天問探火”到“北斗指路”,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等等,一次次“國家使命”圓滿完成的背后,都有一大批各行各業的人才在接續奮斗、赤誠奉獻。“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可以說,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而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就目前而言,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持續旺盛,但有一個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們,那就是當前人才培養機制與現實存在較大差異,各種職業技術人才的供需榫卯不接、矛盾比較突出。職業教育如何契合現實,人才產出如何更加“適銷對路”,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
觀念轉變,拓寬成才通道。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但是在我們傳統觀念里,家長總認為孩子只有讀高中考大學才是走了一條有出息的道路,職業教育總是低人一等的思維已經根深蒂固。實則不然,我們當前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他們并不是全都來自各類大學,他們有的是專業技術,有的是常年堅守。古語講:“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只要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做精、做到極致,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就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教育改革,順應發展需求。早在今年6月《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是一個好的信號。只有徹底打破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制度瓶頸和障礙,為繼續深造的職業技術人才打通順利發展的渠道,才能夠從根本上扭轉歧視職業教育的現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打破扭轉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歧視,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而作為職業教育部門一方面要大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另一方面要在滿足當前社會各行各業職業技術人才的常規需求的同時,密切跟蹤最新科學技術發展,培養出適應性強、應用性強的職業技術人才。
校企合作,實行“人才定制”。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培養對口人才的基礎,是企業解決技術人才缺乏的關鍵。隨著《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出臺,部分企業也在積極探索職業教育路徑。有的企業更是專門創立了自己的職業技術學院,以市場為導向,根據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人才的需求,進行“人才定制”。職業院校應把提高育人質量作為增強適應性的核心任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德技并修、育訓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為企業精準提供需要的人才,確保“供求平衡”“適銷對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陳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