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現代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在物流企業實踐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始創于1978年,系統構建了以服務物流與供應鏈集成服務產業生態為鮮明特色的全價值化、全體系化教育服務模式。學校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學院擁有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兩支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以承擔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大課題“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為契機,聯合政行企校,在現代物流管理專業領域設計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生態體系,研制一體化的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實施中高職五年長學制培養,為實現物流管理專業領域的職業教育一體化培養提供了富有特色的解決方案。“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改革”立項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大課題(2022VPZGZ025),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
依托產業學院,構建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新生態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長期與中國智慧供應鏈集成服務龍頭企業物產中大集團緊密合作,立足物流與供應鏈產業研究,是國內產業學院理論的實踐啟航地。
一是依托產業學院構建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新生態。學院在2001年提出專業群建設理念,2004年組建現代物流專業群。為突破物流專業群建設機制障礙,于2007年提出產業學院理論并成立全國首家產業學院,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2012年以提供企業戰略性培訓為切入點共建嵌入式產業學院——浙江物產中大管理學院,創新生態化專業群建設機制;2019年與物產中大、德勤華永成立獨立法人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物產中大國際學院,優化專業群治理機制和生態系統,解決了中高職一體化改革中產教融合合而不深、合而不強的問題。2021年,學院與浙江菜鳥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共建面向智慧物流產業的浙經院菜鳥物流示范產業學院,與杭州熱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浙經院熱聯供應鏈產業學院。2022年,學院與浙江省物流協會共建浙江省物流產業學院(研究院),并牽頭成立了浙江省物流產教融合聯盟。依托產業學院的物流人才供應鏈核心平臺作用及其賦能體系,學院構建了一個面向物流與供應鏈集成服務產業、從教育培訓到創新創業再到高質量就業的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生態圈,實現了培養高質量中高職一體化人才的目標。
二是立足物流產業研究適應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新需求。根據對物流產業的調研,物流企業目前急需大量既懂管理又懂技術、既懂物流又懂服務、具有供應鏈思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適應物流人才新需求,學院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立足物流產業研究,與杭州市財經職業學校等中職院校聯辦“中高職一體化”五年制班,為中職物流類專業畢業生開辟了職業技術技能和學歷的提升通道,每年向物流企業輸送200多名復合型高技術技能人才。
堅持德技并修和終身教育理念,優化長學制培養新模式
中高職一體化的五年制、六年制等長學制模式早已存在,并且還在不停地探索和改進,中職、高職院校獨立培養人才效果較好,特別是浙江省的中高職教育在全國職業教育各類排名、評比中的名次都靠前,中高職一體化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一是堅持德技并修和終身教育理念,解決痛點問題。學院對浙江省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現狀開展了調研,發現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改革的實踐過程存在一些痛點,主要體現為:因缺乏合理完善的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銜接機制與貫通的課程標準體系,聯合培養能力較弱;全省中高職物流類專業院校地區分布不均衡,在現有銜接模式下中高職“各自為政”,中職教育“基礎教育”功能不突出,中高職物流管理部分專業理論課、實習實訓項目重復度較高,無法較好體現和發揮五年制或六年制的長學制職業教育培養優勢。為了解決這些痛點問題,學院堅持彰顯中職教育基礎地位作用,改革中職學校“直接就業”導向的課程方案,引導中職學校的課程目標轉向學生文化素養、理論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提升,關注學生的職業認知、職業體驗和職業興趣,德技并修,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二是一體化設計,優化長學制培養新模式。學院在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改革實踐中打破分段培養模式,根據五年制或六年制的長學制培養周期來統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核心課程標準等采用中高職一體化設計方式,化解原有中高職銜接模式下中高職“各自為政”的矛盾,逐步推動中高職從獨立走向合作再走向融合,充分強化長學制培養的優勢。近三年,學院物流專業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99.38%,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稱職”以上的比例達97%。
基于專業需求調研,制定物流類崗位職業能力新標準
為研制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學院牽頭對浙江省112家物流行業頭部企業和45所開設物流專業的中高職院校進行了專業需求調研,并依據調研結論開展職業能力分析。
一是開展典型職業活動和工作任務PGSD分析。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團隊在充分及準確調研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一體”的供應鏈新生態領域后,清晰地進行職業面向、崗位群定位。首先,依據物流項目管理與運營的基本邏輯進行崗位分類,具體分為管理類的物流營銷、規劃、運營、數據與績效,供應鏈服務及技術類的售前、技術開發、運維等崗位群,并詳細分析各類崗位的典型職業活動和工作任務。其次,物流管理專業團隊選用學者王春燕提出的PGSD能力分析法,多次邀請國省兩級行業協會、頭部企業和院校的專家召開職業能力分析會。最后,確定了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人才培養的六大崗位群、74個工作項目、173項工作任務、480個職業能力點及相應的學習水平和34個職業素養點。
二是形成具有浙江省域特色的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職業能力標準。在形成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職業能力標準的過程中,專業團隊重點挖掘了浙江省域的三大特色——供應鏈集成化特色、跨境物流特色和港口物流特色,為服務地方經濟指明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方向。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課改團隊核心成員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牽頭與寧波市北侖職業高級中學、寧波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合開展職業教育區域物流專業中高職一體化五年長學制培養,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立足職業工作過程,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課程新體系
在專業課程體系開發時,學院立足物流數字化運營和供應鏈集成化服務背景下新業態、新模式的工作流程,分析職業典型工作任務及能力要求,實現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創新,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并研制中高職一體化專業教學標準和核心課程標準。
一是構建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體系。依據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職業能力標準,確定了14門一體化專業核心課程,其中中職8門、高職6門。新課程體系具有“模塊化、分層級、兼容性”的特點,設置了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拓展課,縱向實現課程結構的貫通,實現兩兩層次間課序連續、內容銜接,有效解決了層次不清、課程不統一的問題。每個課程模塊都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每個層次課程內容難度均與企業崗位管理層級能力相對應,既考慮層次性,又確保本層次獨立性和完整性,有效解決課程內容交叉和重復的問題。模塊化課程兼容物流服務師、供應鏈管理師等“1+X”職業技能證書和技能競賽,兼容學分銀行能力單元,滿足學分轉換要求,實現橫向融通。
二是研制中高職一體化專業教學新標準和核心課程新標準。依據物流管理專業與行業企業、課程與職業能力標準、教學與生產過程、實訓基地與工作崗位、師資與行業企業“五個對接”,堅持工學結合、理實一體、知行合一、德技并重的理念,基于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人才需求調研報告、教學現狀調研報告和職業能力分析報告等材料,學院組織專家確定了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專業教學標準和中高職一體化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并在中高職一體化核心課程體系框架下,依據“工作流程+關鍵能力”的原則研制了“智慧物流基礎”“物流營銷與客戶服務”等14門核心課程標準,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與中高職一體化教學任務對接、職業能力與學習水平對接,難度從簡單到復雜,任務從單一到綜合,重構層級化專業核心課程,匹配能力螺旋上升、素質積累完善的初、中、高三級進階式職業人才成長路徑。在新體系新標準的引領下,學院建設物流管理專業首批國家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浙江省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教師創新團隊,建設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物流管理專業群入選全國“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3門課程入選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
學院高質量推進現代物流管理專業中高職一體化改革,加快培養大批物流管理領域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與我國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化流通體系、暢通國內大循環、增強國內外大循環動力和活力等新要求緊密結合,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構建物流產業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 聶華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學院副院長 吳慶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