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業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湖州藝術與設計學校 許竹婷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曾說:“不應把德育作為一門課程,成為無休止的說教,而應使之與所有課程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是當前課程思政的要求。作為中職工藝美術專業教師,如何讓專業課發揮協同育人作用?筆者認為,應在教學中積極滲透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中職工藝美術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1.構建“雙高”人才培養體系的必然要求
學校要對標“雙高”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目標,緊緊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一核心,將思政元素融入所有專業、學科、課程。只有這樣,才能著力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以適應當前產業結構變革對人才結構調整的需求。
2.符合工藝美術專業職業能力的崗位需求
工藝美術專業一直是筆者所在學校重點打造的專業,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不僅完全符合工藝美術專業職業能力的崗位需求,更可有效擴展專業課程內涵。
3.改變課程思政融入工藝美術專業不足的現實需要
盡管當前課程思政已取得較大成效,但依然存在不足之處,如寬度不足、深度不足、高度不足。工藝美術專業教師應改變這些現狀,促進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教學的有機融合。
二、中職工藝美術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意義與教學目標
1.工藝美術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意義
工藝美術是造型藝術之一,是中國歷史和文化沉淀的產物,每件工藝美術作品都是帶有文化符號的實用器具。中職工藝美術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感。
2.工藝美術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
工藝美術專業培養的是“從事工藝美術設計、創作與加工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教師應根據這一目標,從工藝美術職業素養養成角度出發,在職業道德、職業行為、職業技能、職業意識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學中,要以三年專業課程為單位進行整體設計,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的逐級銜接,形成體系化的目標鏈,即學生在學習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豐富審美體驗,最終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
三、中職工藝美術專業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具體策略
1.以課堂教學為本,明確核心素養,夯實育人基礎
高一是中職學生接觸工藝美術專業的起始階段。筆者所在學校在這一階段開設了素描、色彩、速寫、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等專業技能課程。為盡早培養學生從事工藝美術有關職業需要的綜合職業能力,學校還開設了職業道德與法律等思政課程,確保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對職業規范有感性認識,搭建好專業課程與思政協同育人的基本框架。
2.以能力提升為先,挖掘思政元素,豐富育人內涵
高二學生已擁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在對這一階段學生教學時,教師要不斷探索和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將優秀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著力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和應用能力。為實踐工藝美術專業課程與思政的融合,筆者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美術知識和技能,設計和繪制以“國旗、國徽、國歌”為主題的手抄報。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體驗到了藝術美,而且得到了思想熏陶和政治教育。
3.以實踐創作為要,融入思政元素,拓寬育人路徑
畢業設計是貫穿學生高三年段的教學主題,每件作品都凝聚了學生所學、所思、所獲,集中呈現了他們在鑒賞、構思、創作等方面的能力,體現的是整體繪畫技能、文化素養及道德情操。如在慶祝建黨100周年之際,筆者所在學校工藝美術專業舉辦了“向黨獻禮·百年榮光”畢業設計作品展。學生們聚焦歷史和當下,把心中的美好祝愿呈現于作品中,表達了他們對黨的熱愛、對社會的關注、對藝術的追求。
4.以項目活動引領,開發思政元素,共建育人環境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中職學校審美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筆者所在學校搭建學生活動平臺,組織開展社團活動、德育實踐周、校園文化藝術節、技能競賽等,突破以往陳舊的教育模式,以創新實踐代替課堂說教,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熏陶作用。如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教育理念,依托每學年的學校技能節暨“面向人人”競賽活動,引導工藝美術專業學生發揮專業特長,把自己對時代的感受融入作品,并通過公開評比、展出優秀作品等環節,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此項競賽活動進一步弘揚了“工匠精神”,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認同,同時用美育和德育滋養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