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近年來,臺州市在建設市域職業教育高地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同時也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供給力度;完善利益分配與激勵制度,打破行業資源流通壁壘,建立高端產業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打破職業教育內外部體系壁壘,建立不同層次貫通培養通道,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
中央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職業教育作出重要論述,國家也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教育部遴選了“蘇錫常”、“溫臺”、深圳、廈門、成都等市域高地開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改革試點。2021年5月,臺州市出臺《關于建設職業教育“窗口”城市工作方案》,按照“起步成勢、三年成事”的目標,出臺“一校一案”“一縣一策”方案,以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為引領,持續推進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截至目前,臺州市共開展32個混合所有制辦學試點,成立14個實體化運行的職業教育集團,培育154個市級、獲評69個省級產教融合項目,組建20個“中高企”一體化教科研訓團隊,“職技企”一體化育人試點涉及16所學校43個專業,研制15個一體化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出臺浙江省首個技術工人薪酬分配指引,行業能級工資集體協商覆蓋3913家企業,惠及48.15萬名職工,在建設市域職業教育高地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作為教育部遴選的開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改革試點的市域高地,近年來,臺州市以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先行市為引領,持續推進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深度融合發展,通過多元混合辦學、創新產教融合和服務民營企業發展,在建設市域職業教育高地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與此同時,臺州市也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
第一,校企深度合作的多元協同機制有待破解。
校企合作縱深發展涉及到一系列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從主體形式看,校企合作涵蓋多元主體投資的職業教育集團、產業學院、產教融合聯盟等新型產教聯合體;企業全資舉辦的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等職業教育機構;校企合資舉辦的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機構等等,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差異化,造成處理方式多樣化。
從協同內涵看,校企既要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又要整合雙方資源要素,利用一方資源優勢為另一方提供設備、場地、人員、培訓等服務,雙方互聘師資力量、互認學習成果、互通技術等級證書,還涉及到諸如校企合作協議、目標任務、權利義務、知識產權歸屬等相關利益的界定,大量協作網絡造成利益分配機制錯綜復雜。
雖然《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等法律、法規允許職業院校對合作辦學等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作為績效工資分配,但落實起來有一定難度;校企合作招生、“雙主體”育人、協同標準研發機制等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市域職業教育落實金融、土地、稅收等利益補償機制尚缺乏制度保障。
第二,高端產業與高水平專業匹配度有待提升。
臺州市鼓勵職業院校與區域、行業內技術先進、具有較強品牌影響力的實體企業,以及其他具備支持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實力和條件的各種社會力量合作舉辦職業院校、二級學院、產業學院等辦學機構,通過合作辦學打通校企技術、人才壁壘,建立政府介入、企業主導、校企資源深度互通的多樣化辦學長效機制。
技術先進、管理規范、實力雄厚的優質企業參與或獨立舉辦職業技術學校(院)無疑起到引領示范作用,但從技能匹配與技能生態提升的視角看,在專業(群)與產業(鏈)匹配方面也存在兩個主要矛盾。
一是個體性與整體性之間的矛盾。集團型企業利用技術、資本等優勢快速迭代升級,形成教育資源的壟斷優勢,但由于市域職業教育規模有限,大型企業與行業內其他中小微企業存在競爭關系,導致中小微企業很難享受職業教育的發展紅利,長此以往很容易造成馬太效應。
二是單一性與復合性之間的矛盾。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華海技術學校等民辦職業院校的“校企院”一體化協同育人模式,在辦學主體內部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動通道,但這樣的“一企一校”模式是否具有可復制性;如何將該模式向“一校千企”拓展,即通過龍頭企業參與獨立辦學,形成行業內通用的技術標準、制造標準、專業標準等,向整個行業推廣普及,滿足行業內千萬家中小微企業的技術和人才需求;如何突破單一辦學瓶頸,進一步將全行業育人生態推廣到臺州市七大千億產業和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養各行業核心緊缺技術技能人才,推動辦學資源由松散走向集聚、由局部匹配向全局匹配轉變,亟須進一步改革推進。
第三,高層次升學與高質量就業訴求亟須回應。
高考分層錄取的篩選機制不打破,公眾始終將職業教育貼上“失敗者”的標簽,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目標很難實現。隨著中職從“以就業為導向”向“就業與升學并重”轉變,高層次升學成為職業學校學生的首要選擇,但市域職業教育升學通道仍受到諸多限制。
首先,地方高職院校數量不多,“中高職一體化”和“中本一體化”等升學通道容量有限;其次,升學的目的是高質量就業,臺州市民營經濟發達,學生家庭條件相對優越,就業首選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等,就讀職業院校與就業民營企業的意愿較低,如何從招生、培養、就業等方面突破現有職業教育生源質量不高、“雙師型”教師結構失衡、課程內容落后于產業發展以及學歷歧視等瓶頸,提升職業教育認可度和吸引力,區域中高職一體化試點亟須加快推進并擴大范圍。
相關思考與建議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政策供給力度。
進一步明確分工,建立教育、發改、經信、財政、人社等多部門對民營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中的土地使用、稅收優惠、財政投入等決策部署的快速響應機制,優化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加大金融政策與財政支持力度,激發企業利用技術、資本、設備、設施和管理等要素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加強過程管理和績效評價制度。
發揮市域政府部門決策系統高效治理優勢,開發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的數字化平臺,市、縣(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其他部門、行業、企業共同完善數字內容,及時收集、發布和更新人才資源供需信息,服務職業教育供需多方全要素流通。
利用創新高地先行先試窗口優勢,率先出臺系列政策措施,破解職業教育服務民營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辦學、校企合作等領域的難點堵點,圍繞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法人治理結構、產權歸屬、企業投入收益、師資績效獎酬等問題提供突破性解決方案。
加快推進市域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地方立法工作,從合作機制、辦學激勵、土地供應、績效評價、專項資金投入、財政金融支持、學生實習保障等方面保障辦學主體及教學主體的利益,完善制度約束機制。
第二,統籌資源要素,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完善利益分配與激勵制度。繼續加大對高技能工人收入激勵力度,深化行業、企業、產業、專業、職業、就業“六業”聯動機制,通過自主知識產權作價入股、技術成果認定補償等形式,讓技術工人隊伍更多分享制造業發展紅利。
打破行業資源流通壁壘。建立大型企業通過合作辦學惠及行業內中小微企業的技術人才共享機制,引導集團型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行業標準、產品標準、專業標準、課程標準,以標準化體系建設破解“一企一校”單一生態,推動產教融合從松散走向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更好地服務臺州職業教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建立高端產業協同育人長效機制。緊扣“456”先進產業集群,在長三角汽車產教聯盟建設基礎上,依托區域高端產業優勢,拓展以專業群為紐帶的技術輻射效應,廣泛開展技術攻關、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等工作,拉長教育鏈和培養鏈,通過政府推動、學校主動、產業聯動,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合作,推動職業教育穩定向企業輸出高技能人才。
第三,暢通發展渠道,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
打破職業教育內外部體系壁壘。進一步優化市域層面職普比例,通過建立中小學生職業體驗中心等方式,開展不同形式的職普互動與合作,為學生成長提供多樣化路徑。繼續推進職業院校與技工院校融合發展,建立學分互認、證書互通體系,逐步形成管理體制順暢、布局規劃合理、辦學理念先進、培養模式科學、服務社會功能顯著、職業院校與技工院校“雙軌融合”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培養培訓體系。
建立不同層次貫通培養通道。在開展長學制人才培養改革培育項目、組建中高職一體化教科研訓團隊、研制一體化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編寫一體化課程新形態教材的基礎上,發揮當地高職院校辦學優勢,積極引進外部教育資源,開展區域中高職一體化試點改革,嫁接人才培養上升通道。以“中高企”一體化改革為契機,鼓勵企業深度參與開發一體化專業教學標準、研發一體化專業課程和教材、建設高質量一體化培養教學資源、完善一體化質量監測與評價制度,挖掘企業技能工匠典型案例,通過強化企業價值的引領拓展“升學-就業”一體化通道內涵。
(作者單位:佘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和文化發展研究部;杜學文、吳向明,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