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類課程的改革應從教學方法與課程開設著手。
良好的溝通能力,既能體現自身綜合素養,也會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便利。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員工的溝通表達與應對能力。可見,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提升溝通能力是非常必要和關鍵的。
一、高職院校“溝通技能”課程定位
高職院校開設的“溝通技能”是一門職業技能型的實訓課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文化素質是基礎。我們所進行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指人文素質教育。”“溝通技能”課程的開展,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在校人際交往能力,減輕學校學生管理壓力,更有利于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二、高職院校學生人際溝通特點
隨著需求的不斷提升與自我意識的日益強化,高職院校學生會更加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從中獲得自信與激勵,為自己走向社會、適應角色轉換做好充分的心理和行動上的準備。但是,筆者在日常觀察中發現,現階段學生的溝通狀況并不樂觀。對此,筆者開展了問卷調查,分析得出以下原因:
1.自身性格使然
不少學生靦腆內向,他們希望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但迷茫于如何得到周圍人的關注與重視。也有少部分學生很享受孤獨,不在意外界評價,只想做好自己。
2.原生家庭影響
調查數據顯示,一部分學生來自獨生子女家庭。這類學生大多受到很好的保護,是家庭的重心,但容易形成同理心缺失、過度自我、精致利己的個性。另外,有些家長工作繁忙,陪伴孩子較少,沒有領會到與孩子溝通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因此,在大學這一高人口密度的社會集體中,這兩類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倍感突兀,容易焦慮。
3.情緒狀態不佳
調查問卷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溝通出現問題與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有關。當他們身體不適或面對課業緊張、生活環境改變時,容易出現情緒不穩定,進而形成社交恐懼癥。
三、高職院校“溝通技能”教學方法探索
根據上述情況,筆者認為溝通類課程的教學方法需要細分與落地。開設“溝通技能”相關課程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增加課堂交流體驗感,提前干預學生心理狀態。
2.深入啟發學生自我呈現,引導其掌握社會交換理論。
3.注重課堂從理論回歸現實,正向突破校園舒適圈。
4.重視前瞻性職業規劃,課程體現專業對口就業。
四、針對不同專業開設溝通類課程的探討
1.財務管理專業
學生在課程中會遇到許多案例與模型,在自主理解知識點的同時,需與同學和教師進行多維度探討,產生思維火花。而管理學本身就非常注重信息互聯,它的研究內容中就有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如何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激勵成員,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為實現團隊目標而服務。因此,在商科專業的課程目錄中添加“溝通技巧”相關課程是必不可少的。
2.醫療護理專業
在醫患關系較為敏感時期,為減少醫療糾紛事件發生,良好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在與患者的相處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仔細耐心、共情并換位思考,用專業知識和實際經驗去幫助患者解決問題。而這一過程需要該專業學生出色的溝通觀察能力,使自身的職業素養得以充分展現。因此,該專業應當開設“醫患溝通”等相關課程,學生可以有針對性的學習,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
3.藝術設計專業
現階段的德育十分重視人文素質的培養。許多學生從小接受藝術熏陶,擁有良好的美學基礎,并被最大程度地啟發創造力與創新力。然而,在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學生需適應團隊并發展更多可能性。藝術領域的成功人士,離不開背后團隊的輔佐。該專業的教學會多次采用團隊作業進行共同創作。學生在與不同創作風格的成員交流時,有效的溝通是十分必要的。當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如何就業,如何與團隊、客戶溝通,如何與外界鏈接傳遞價值美感,這些都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溝通能力。因此,該專業需開設“人際溝通”相關課程進行關鍵輔助。(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朱林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