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育匠才 政校協同創標桿
4月27日,海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馬哲峰赴海寧技師學院尖山校區調研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海寧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丁軍,市教育局職教科科長朱錢鋒,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促進和職業能力建設科科長陳小梅,海寧技師學院校長姚忠杰陪同調研并匯報工作。
實地走訪:聚焦實訓場域,錨定產業育人方向
馬副市長一行首先實地考察了海寧技師學院尖山校區應用設計實訓中心、智能制造實訓中心、加工中心實訓中心、中法智能制造實訓中心,詳細了解了學校的招生、教學設備配置、課程設置、專業特色等情況。在加工中心實訓中心,馬副市長駐足觀看了學生編程調試作業,與指導教師、集訓學生親切交談,詢問技能學習難點與就業意向。馬副市長指出,職業教育要緊扣產業需求,強化實踐操作,讓每位學生在“做中學”中提升核心技能,為海寧先進制造業輸送更多的“能工巧匠”。
進展匯報:數據支撐發展,模式凸顯創新
海寧技師學院校長姚忠杰首先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有兩個校區、四大專業系部,擁有省級高水平專業群、示范專業與實訓基地。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上,學校積極探索“鄉圈共培”育人模式:構建“鴻小匠”德育體系,將黨建與德育深度融合,打造“培育當代沈鴻”的特色思政機制;多元主體協同育人,與鄉鎮街道、企業建立產教融合共同體,實施“鄉圈共培”,打造學生實習就業“半小時通勤圈”,開發“工學互嵌”課程體系;高端引領人才輸送,積極服務海寧“241”產業布局,為企業輸送高技能人才;發揮社會評價組織的職能,開展社會人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承辦技能競賽,帶動全市企業職工學習技能。
當然,學校發展也面臨挑戰。如師生比失衡;校區運營成本劇增;生源基礎薄弱,管理難度大等。對此,姚忠杰校長提出了差異化招聘教師、爭取財政支持、推動招生機制改革等策略。姚校長表示,學校將持續聚焦高技能人才培養,為海寧產業發展貢獻力量,也期望獲得政府更多支持,共同破解發展難題。
隨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丁軍圍繞技能人才引育、工匠培育體系構建作了專題匯報。丁局長重點闡述了“技能培育、技能創富、技能生態”三位一體的技能型社會基本單元構建思路。她提出,市域正在深化產教融合、加強培訓基地建設、推動企業自主評價體系落地,并積極對接全國行業協會探索差異化培訓模式。與此同時,以“技能創富”為導向,通過政策扶持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助力產業升級。
市教育局職教科科長朱錢鋒介紹了三所職業學校與鄉鎮街道成校聯動、人社協同的技能培訓工作情況。
座談交流:改革創新破題,品牌引領發展
在座談交流環節,馬副市長對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教育局、海寧技師學院的工作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提出了三點希望:一、深化產教融合:以改革試點為契機,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校企聯動,優化職教生態;二、強化部門協同:凝聚合力開展技能培訓,提升社會對技能人才的認可度,拓寬人才價值實現路徑;三、打造“海寧工匠”品牌:以品牌效應帶動技能人才發展,夯實培養實效。
此次調研為海寧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指明了方向。海寧市將以“產教融合”為主線,以“工匠培育”為抓手,持續完善“引、育、用、留”全鏈條機制,為社會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才支撐。海寧技師學院也將和社會各方以更緊密的協作、更務實的舉措,推動高技能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為地方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陳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