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踐行中職教育“三教改革”理念,推動課堂教學創新與實效,5月14日至15日,2025年永康市中職教學研討活動在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成功舉辦。活動以“課堂革命”為主線,通過2大校區、7大學科、10節示范課的立體呈現,構建起“體教融合、數智賦能、文化傳承、產教對接”四維創新教學矩陣。永康市教研室教研員舒定、吳梅紅全程指導,永康五金技師學院、永康衛生學校等院校80余名骨干教師共聚一堂,共探職教改革新路徑。
跨界融合重構教學形態
在荷園校區田徑場,胡玉青老師打破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將《反手擲飛盤》課程與五金工匠臂力訓練深度融合。通過佩戴運動傳感器,學生投擲動作的“力量-角度-距離”數據實時生成三維動態圖譜,競技中精準掌握力學原理。“這堂課讓體育教學成為鍛造工匠體魄的實踐載體。”永康職技校體育教研組長胡美蓉評價道。
數學教師張旭峰在《數系的擴充和復數的概念》教學中,借助3D建模軟件將抽象復數具象化為機械傳動比參數,學生通過VR場景調節虛實數軸,破解虛擬設備故障,實現數學思維與工程實踐的雙向貫通。計算機教師胡夢君則以“端午非遺傳承”為項目載體,在《PR字幕制作》課程中搭建“文化創意+數字技術”雙螺旋教學模式,學生創作的龍舟文化宣傳片將直接應用于本地非遺節展播。
文化傳承厚植職教底蘊
在校本部錄播教室,語文課堂展開傳統文化現代轉化新探索:張素敏老師以《邊城》中的美學意境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創作“心中最美的邊城”數字畫卷,將文學鑒賞轉化為視覺表達;徐文達在《將進酒》教學中融合詩詞誦讀與酒器設計,學生通過數控雕刻機制作詩意酒器,詮釋“詩酒趁年華”的工匠情懷;丁喆老師借《我與地壇》啟發學生設計“時光展覽館”,用工程制圖軟件呈現文學療愈與生命哲思的跨界對話。
“這三堂課構建了‘文理互滲、古今交融’的課程思政新范式。”市文化課教研員吳梅紅指出,“將地域文化基因轉化為教學資源,是‘三教改革’在文化育人維度的重要突破。”
產教對接鍛造技術尖兵
智慧教室內,教學場景與生產現場實現無縫銜接:邱露老師《中國酒文化》課直連本地酒企云監工系統,學生在品鑒中分析酒器鍍層工藝參數,完成“舌尖上的技術攻關”;財會教師許臣平將《所得稅扣除項目》與企業真實年報結合,開發“稅務稽查模擬沙盤”,學生化身“企業財務官”破解稅務難題;汽修教師俞明昊在《盤式制動器檢查》中采用“AR工單+故障樹分析”模式,學生排查效率較傳統教學提升60%,精準匹配汽修行業智能化轉型需求。
永康市教研室教研員舒定總結道:“所有課堂均實現‘三個百分百’——100%對接永康支柱產業、100%融入企業真實案例、100%滲透崗位技能標準,生動詮釋了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
本次教學研討活動以課堂為媒、以研討為徑,為縣域內的中職教師搭建了高質量的交流平臺,也有力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未來,永康職技校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持續深化教學改革,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推動區域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