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8 月 28 日晚,杭州市濱江區浦沿街道六和社區一場以 “皎皎明月,共探星河” 為主題的天文科普活動圓滿落幕。近百名社區居民暫別城市喧囂,齊聚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與浦沿漁碼頭旁網紅大草坪,在中國天文學會會員、浙江省天文學會理事鄒小斌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了一場融合詩詞意境、月相科普與天文觀測的奇妙之旅——從詩詞里的 “陰晴圓缺” 到望遠鏡下的環形山,讓這個仲秋夜因月光與星光的交織而格外動人。
科普講座:詩詞里的月相密碼,科學中的星辰答案
活動伊始,鄒小斌老師以 “月相變化與古詩詞的浪漫聯結” 為核心拉開講座序幕,一句 “大家知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背后的科學原理嗎?” 瞬間勾起在場居民的興趣,也順勢引出月相變化的核心規律 —— 每29.5天完成一次 “缺→圓→缺” 的輪回,而這每一次變化,都成了古人寄托情感的 “天然筆墨”。
“從‘新月如鉤’的農歷初三初四,到‘上弦如弓’的初七初八,再到‘滿月如盤’的十五十六,每個月相都能在詩詞里找到身影。” 鄒老師一邊播放動態月相圖,一邊逐句拆解經典詩句:講到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他特意定格新月的影像 —— 纖細的月芽像極了詩中的彎弓,“這就是農歷初三前后的峨眉月,傍晚出現在西邊天空,所以詩人能在秋夜看到這樣的景致”;提及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他笑著提問:“大家猜,蘇軾寫這句時看到的是什么月相?” 現場居民紛紛搶答,鄒老師再揭曉答案:“是滿月!農歷十五的滿月整夜可見,才會有‘把酒問青天’的月下抒懷,這背后其實是地球、太陽、月球成一條直線的天文現象。”
除了詩詞解碼,鄒老師還帶來月亮表面的 “深度揭秘”:月海、月灣、月湖、環形山……面對居民提問,他解答上弦月(農歷初七、八,傍晚升、夜半落)觀測時間,推薦“ Star Walk 2”軟件與月相記錄表輔助記錄,就能輕松完成“追月日記”。
天文觀測:草坪上的星空,望遠鏡里的 “詩詞實景”
當夜幕低垂,活動將進入最令人期待的天文觀測環節,居民們滿懷期待地移步浦沿漁碼頭廣場旁網紅大草坪,一場沉浸式天文觀測活動正式開啟。此時月光皎潔,鄒小斌老師與志愿者們早已架設好專業天文望遠鏡,等候大家的到來。
“快看!通過望遠鏡能清楚看到月亮上的環形山!” 第一個上前觀測的小朋友發出驚喜的呼喊,瞬間吸引了更多人排隊等候。鄒老師在一旁耐心指導:“慢慢調整角度,能看到月面邊緣的山脈,那些凸起的部分就是月球上的高地。” 不僅如此,他還帶領大家尋找夜空中的亮星:“那是牛郎星,旁邊不遠處就是織女星,這兩顆隔河相望的星星,還在訴說著古老的傳說。”
居民們或獨自觀測,或與家人分享所見,現場氛圍溫馨而浪漫。“以前只在課本里學過月相知識,今天不僅聽了詩詞里的月亮,還親手通過望遠鏡看到了月亮表面的細節,太有意義了!” 一位社區居民興奮地說。還有家長表示:“今天跟著鄒老師認識星星、了解月亮,眼里都閃著光,這樣的活動比在家看電視有價值多了。”
活動落幕:星光不散場,科學與詩意常駐
隨著觀測活動結束,本次賞月盛會正式落下帷幕,但居民們的熱情依舊未減。大家三五成群地討論著收獲:有人分享拍到的月面照片,指著環形山說 “這是第谷坑,鄒老師講過它很有名”;有人回憶講座里的詩詞,互相背誦 “明月幾時有”“露似真珠月似弓”;還有人約好 “下次用“ Star Walk 2”查月相,一起記錄下弦月”。
夜漸深,月光灑在六和社區的每一個角落,仿佛還在回味這場 “詩詞與科學共生” 的夏夜之約。那些在活動中種下的種子 —— 對月相規律的認知、對詩詞意境的共情、對星空的好奇 —— 正慢慢在居民心中生根發芽?;蛟S未來某個傍晚,當有人看到西邊的峨眉月時,會想起 “露似真珠月似弓”;當清晨看到殘月時,會念起 “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便是這場活動最珍貴的禮物:讓科學有詩意,讓詩意有溫度,讓每一次抬頭望月亮,都能看見 “陰晴圓缺” 里的浪漫與答案。(虞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