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提出,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圍繞“實踐”這一關鍵詞,引導學生親歷實踐、堅持實踐、感悟實踐、創新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勞動精神,提升勞動素養。
身體力行,做“實”勞動實踐。勞動教育首先要解決認知問題,讓學生愿意勞動。要落實日常勞動實踐要求,“以行促知”。國家從課程角度保證了勞動教育實踐,學校要確保勞動課時到位,確保勞動實踐到位,不能用其他實踐活動替代勞動活動,不能用智育活動擠壓勞動教育。勞動教育必修課需要圍繞日常勞動、服務性勞動、生產勞動的要求進行序列化、層次化設計,確保勞動課時和勞動周的規范落實。比如,一至二年級,重點引導學生做好自己的日常生活管理,做好家庭勞動;三至六年級,引導學生參與學校和社會的學習服務和日常生活,兼顧勞動活動;七至九年級,開展更多體現社會責任擔當的公益服務活動;十至十二年級,適當增加創新性勞動的內容。通過由近到遠、由己及人的序列化遞增設計,引導學生的勞動實踐逐步進階、落到實處。
一以貫之,做“長”勞動實踐。勞動是態度、是觀念,也是責任和習慣。當前還需要破解將勞動當作“學校要求我才做”“有時間我才做”的問題。引導學生將勞動作為學習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可推卸的責任。做“長”勞動實踐,有助于讓行為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可以設計長周期性的實踐活動任務,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勞動過程,并督促其習慣成自然。比如,在設計學生的日常生活勞動任務完成時間時,以習慣養成的周期為階段,學生需要堅持21日的打卡實踐才算完成一個階段的勞動實踐任務。當前,我省一些學校推出的家務作業,將日常的家務勞動作為家庭作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體現了勞動實踐日積月累的夙愿。
對接課外,做“寬”勞動實踐。勞動課僅僅是勞動教育的加油站,面向真實生活情境的勞動實踐才是學生真正的操練臺。學校需要和家庭、社會協同合作,讓學校勞動教育與家庭生活、校園生活與社會生活結合為整體。要重視以課內學習引領課外勞動實踐。學校可以組織“爭做集體小能手”“我是校園服務者”等主題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到學校的日常勞動中去,組織“我是社區服務者”“尊老愛幼好少年”“走進敬老院、福利院”“交通秩序我維護”“走進敬老院”“農事季節我幫忙”“禁毒宣傳活動”等引導學生參與到家庭、社會勞動中去。要重視打造中小學生勞動實踐大課堂。勞動教育對于場地、設備、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統籌規劃和配置資源、拓展實踐場所、建立健全開放共享的機制,迫切需要社會相關部門和機構的支持參與。
腦手并用,做“新”勞動實踐。勞動教育要為學生創造動腦創新的機會,體現“腦手并用”。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統籌設計、整合實施,有助于推行“研中學”“做中研”的勞動實踐方式,引導學生重視知識和技術的運用,創造性地開展日常勞動。要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增加創造性勞動體驗。要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體現科技和創新的勞動,如各類學工、學農、職業崗位體驗與模擬生產等活動。要組織開展問題解決式的勞動實踐學習。根據勞動主題,將問題前置,以問題解決為載體組織實踐學習。要讓學生帶著研究任務進入勞動現場,主動發現、主動實踐、主動研究。比如,組織學生進行農事勞動體驗時,可以把二十四節氣研究和勞動實踐相結合,融入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研究。
用好“實踐”這個大課堂,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才能真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基本要求。(方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