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湘西州堅持把職業教育與民族工作緊密結合、自然銜接,依托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組建湘西現代職業教育集團,發揮民族職業教育在推進職教扶貧、鞏固民族團結中的重要作用,全力做好專業建設、人才培養、高效就業、科技服務四篇文章。
一是圍繞脫貧發展建好特色專業。圍繞脫貧攻堅與區域發展,不斷調整優化專業布局,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辦好一批社會有需求、辦學有質量、就業有保障的民族特色專業。重點建設民族工藝、文化旅游、特色農業等三類特色專業群,每年培養民間工藝及非遺傳承人、鄉村旅游人才、農技人才等300余人。重點推進民族文化遺產項目進課堂,開發蠟染扎染、苗繡、土家織錦、木雕、湘西苗鼓等多個教學模塊,并組織編寫相應的校本教材,將“教學做研”融入一體化課堂,實現民族文化在專業教學中的活態傳承。通過對接產業建專業,推動貧困地區脫貧當家產業發展和產教聯合扶貧,使專業技術人才更加符合區域發展和脫貧攻堅需要。
二是圍繞鄉村振興定制技能人才。主動對接新時代農村建設人才需求,著力解決鄉鎮專業技術人員總量不足、結構不優、服務弱化等問題,提高農村專業技術人員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水平,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爭取州委、州政府支持,每年招錄培養湘西籍農技特崗生300名,畢業后到全州8縣市、湘西經開區鄉鎮(街道)從事水利水電、畜牧養殖、園林種植、鄉村旅游、電子商務、農業機械、文化傳承等工作,納入事業編制管理,為鄉村振興量身定制技能人才。開展鄉鎮規劃、農村工匠、農業技術等特色技能培訓,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培養計劃,提高民族地區基層干部服務脫貧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能力水平,每年培訓4000人以上,直接或間接帶動脫貧2萬人以上。
三是圍繞市場需求推進高效就業。堅持面向民族貧困農村抓辦學,創新辦學平臺促就業,全州職業院校在籍學生中,州內農村籍學生占比達92%,留守學生占比達49%,建檔立卡戶、殘疾等七大類學生占比達24%,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5%以上,就業滿意率達96%以上。特別是積極創新就業模式,建立貧困家庭學生招生就業檔案,實施“一對一”“多對一”等精準推送就業服務機制,采取“訂單式”“冠名式”“分段式”培養,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增加就業機會和提高勞動收入。如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外語系訂單培養率達80%以上,交通工程系開辦了6個“吉利班”,機電工程系、計算機系分別與深圳奮達教育集團開展分段聯合培養,推進高端優薪就業,真正實現了“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目標。
四是圍繞脫貧致富強化科技服務。充分利用教學、科技和人才資源,指導農民科學生產,促進增收脫貧。選派“三區”人才和科技特派員,常態化開展科技下鄉服務,深入農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教師張大軍義務指導失地農民周吉和發展生豬規模養殖,僅用兩年時間就實現純利潤100萬元,帶動17戶貧困戶脫貧致富。湘西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采取內外聯合、研產結合形式,用州財政支持的10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組建了多個有實力的科研團隊,聚焦地方產業和特色品種開展實用性研究,如羅漢果項目組開展羅漢果“青皮果”在湘西州種植的適應性研究,解決了栽培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在全州示范推廣種植8200多畝,產值達5400萬元,純收入4200萬元。
湘西州是全省扶貧攻堅主戰場,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當前最重大的責任、最艱巨的任務、最緊迫的工作。需要我們把發展民族職業教育作為智力和技能扶貧的“直通車”,圍繞州委精準扶貧脫貧“十項工程”,對癥下藥,精準滴灌,真正讓職教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彭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