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開展勞動教育質量監測工作,強化反饋和指導”。上周,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對勞動教育的監測提出了更加細化的要求,給監測評估工作指明了方向。
研發區域監測標準與多樣的監測工具
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按照《指導綱要》的要求,制定不同學段、類型學生的勞動教育監測框架,將學生勞動素養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強調理解和形成勞動觀,關注學生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小學低年級重點監測勞動意識的啟蒙,注重學生學習日常生活自理,知道人人都要勞動;小學中高年級重點監測衛生、勞動習慣養成,注重學生做好個人清潔衛生,適當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初中監測重點在小學的基礎上增加勞動知識和技能、開展社區服務、適當參加生產勞動等,注重學生養成吃苦耐勞的勞動品質和職業意識;普通高中圍繞職業體驗,重點監測開展服務性勞動、參加生產勞動的情況,注重學生熟練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具有勞動自立意識和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
針對不同年級勞動教育的具體內容要求,梳理出哪些是可監測的內容,哪些是不可測的,制定出相應的監測指標體系及標準。編制中小學校不同年級相應的監測工具,包括學科工具、問卷工具、勞動技能測試工具等。
開展分學段、常態化、全覆蓋的監測
《指導綱要》要求把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將評價結果作為學生學年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作為學生畢業的依據之一和升學、就業的重要參考。在具體的監測實施中,可區分不同的對象分階段進行。
針對區域及學校開展樣本性的勞動教育質量監測,在全部學校或隨機抽取一些學校的部分學生中,對勞動教育的開展情況進行綜合測評,主要報告區域及學校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知識與技能情況等內容;勞動課程的設置和課時安排、經費投入和資源配備、勞動教育專任教師隊伍等情況;督促政府及有關部門落實勞動教育的職責,推動建立全面實施勞動教育的長效機制。
針對畢業年級學生開展全覆蓋的勞動教育質量監測,或者針對其他年級學生開展勞動教育診斷,重點報告學生的勞動意識培養、勞動習慣養成,及具備的勞動知識和技能、綜合的勞動素養等內容,將其作為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或依據,或者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一般來說,對區域的監測周期為兩至三年,畢業年級學生每年監測一次。
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合力推動勞動教育
要從內涵到方式更新對勞動教育的認識,才能培養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開展勞動教育質量監測,形成區域監測結果報告、學校監測結果報告、畢業年級學生監測報告、其他年級學生監測診斷報告等,定期向區域、學校、家長和社會公布監測結果,督促區域、學校和家庭切實承擔勞動教育的重要責任。
促進學校切實發揮主導作用,開齊開足勞動教育課程,統籌安排課內外勞動實踐,規劃好勞動教育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形成新時代勞動觀。
落實家庭的基礎作用,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堅持不懈地進行勞動;鼓勵孩子利用節假日參加各種社會勞動;加強對家庭勞動教育的指導,引導家庭教育補上勞動短板。
推動社會發揮支持作用,充分利用各方面資源,為勞動教育提供必要保障,使學生與普通勞動者一起經歷勞動過程,體驗勞動的快樂與艱辛。(宋發慶 劉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