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近年來,廬江縣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任務,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務,整合盤活各類資源,組織調動各方力量,依托“實踐中心—實踐所(實踐點)—實踐站”三級聯動陣地,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鞏固了基層農村宣傳思想文化陣地,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因地制宜夯實文明實踐陣地
整齊的書架,琳瑯滿目的圖書,冶父山鎮魏崗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閱覽室內,孩子們在這里盡情吮吸知識的營養;而另一邊的文體活動室內,乒乓球、圍棋、象棋等文化體育器材應有盡有,不時有村民前來參加文娛活動……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利用村史館、文化活動中心、文化禮堂、鄉村游園、“四點半課堂”、衛生室及“一約四會”等載體資源,突出文明實踐功能,滿足了村民開展文化活動、志愿服務、政策宣傳等需求,為老百姓構筑了精神文化家園。
有陣地才有根基,有活動才有活力。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過程中,廬江各地統籌利用現有公共服務陣地,整合盤活各類資源,為文明實踐活動全面開展提供基礎設施保障,讓群眾的業余生活“活”起來。
廬城鎮繡溪社區全方位夯實新時代文明實踐載體,在轄區內建設了12個志愿服務站點(廣場),并根據群眾需求量身定制了“牽手相伴、情暖童心”、“舞動和諧、唱響繡溪”、“鄰里守望、關愛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務項目,傳遞溫暖志愿情;冶父山鎮魏崗村把村史館、文化活動中心、文化禮堂、游園、學校、衛生室及“一約四會”等資源有效整合,建設集文化文藝、教育體育、移風易俗、人居環境、衛生健康等功能為一體的文明實踐載體,滿足農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基本公共服務需求;湯池鎮三沖村利用閑置多年的茶廠廠房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陣地,建設有文化禮堂、村史館、鄉風文明館等,展示村史、民俗、先進典型等內容,運用身邊的典型教育人、鼓舞人、帶動人,釋放向上向善的溫暖力量;湯池鎮依托鎮文化站、鄉村大舞臺等場所整合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常態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文化站功能室內,文藝骨干精心排練文藝節目;鄉村大舞臺上,移風易俗文藝巡演正在火熱進行;文明實踐大講堂內,科技科普志愿者正在為群眾講授農技知識,接受群眾咨詢……
一塊塊功能齊全的活動陣地,一個個專業貼心的志愿項目,為文明實踐活動的開展和文明新風的傳播提供了豐富的載體。2019年以來,廬江縣積極構建縣、鎮、村三級組織體系,打造了“中心—所(點)—站”三級聯動陣地。目前,已建成集新時代文明實踐展廳、文化活動功能室、文明實踐大講堂為一體的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場所,建成鎮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9個、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21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10個,城鄉全域覆蓋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矩陣已基本形成。
問需于民打造文明實踐品牌
陣地有了,如何讓文明實踐活動接地氣、聚人氣?如何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呢?廬江的做法是——問需于民,大膽創新,拓展思路,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服務品牌,真正為基層群眾帶去文明新風。
當初加入志愿隊伍,就是想為社區做些小事,沒想到還能得到物質回報”,洪大姐一邊接過鮑井社區工作人員手中的米、油,一邊說道。從2017年開始,鮑井社區便開始實行志愿者星級認定和愛心銀行積分兌換制度,根據志愿者服務時長認定星級并兌換獎品,以此作為激勵,進一步激活基層群眾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熱情。多年來,鮑井社區打造了鄰里守望、健康義診、微心愿、周六志愿行、黨員活動日等特色主題活動,并常態化開展義務巡邏、愛心護學等活動,增強了社區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有力地促進了幸福社區、和諧社區建設。
目前,廬江縣已制定并印發了《廬江縣志愿服務積分管理辦法》。辦法規定,凡是參加志愿服務時間累計達到100小時、300小時、600小時、1000小時和1500小時的志愿者,可以依次申請評定為一至五星級志愿者,各鎮(園區)及城市社區均設置愛心銀行網點,為志愿者提供愛心積分兌換、志愿者證打印、志愿服務時長證明出具等服務。如今,志愿服務理念已在全縣漸入人心,當一名志愿者已成為眾多城鄉居民的“心愿”,星級志愿者不斷涌現。目前,全縣共有注冊志愿服務隊伍247支,注冊志愿者數達16萬余人。
廬江縣還不斷加大新時代文明實踐智慧云管理平臺建設力度,建立志愿服務點單系統,實現“互聯網+文明實踐”線上線下共振,采取“基層群眾點單—實踐中心派單—志愿組織接單”的形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志愿服務與群眾需求“點對點”對接更有效、服務更精準。同時,運用“精準傳、跟進講、大家評、上門幫、經常送”等方式,開展分眾、分類、分時“三分法”文明實踐活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更好地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暖心志愿凝聚文明實踐力量
廬江縣陽光公益協會會長陳曉龍組織志愿者堅持每周到農村開展一次“百元慈善”公益活動,為5-6戶貧困家庭送去“一袋米一壺油一百元”,為空巢老人過生日、發起實施“壹基金溫暖包”、“河道守望者”等志愿服務項目……他們的愛心行動一直在路上;為不錯過任何一個求救電話,廬江藍天救援隊隊長龐正紅的手機常年保持24小時開機,在她看來,險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效率;廬江星之火志愿團負責人李紹松帶領團隊積極開展扶貧幫困、恤孤助學、敬老助殘等各類志愿服務項目,多年來他們熱心公益、默默奉獻,把愛心灑滿廬江大地,用自己的義舉善行溫暖著這片熱土的群眾。
雖然他們的年齡、職業各不相同,卻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志愿者。在理論傳播、扶危濟困、疫情防控、文化文藝、關愛自然等各個領域處處可見“志愿紅”的身影,他們用愛與責任點亮著城市的“文明之光”,給這座城增添了幸福的溫度。2019年以來,全縣共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5300余場,參與志愿者26萬多人次,服務群眾近70萬人次,共有22個項目、組織、社區、個人獲得合肥市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典型,深受廣大基層群眾的歡迎。
目前,廬江縣已形成以10支縣級志愿服務大隊、19支鎮級志愿服務中隊、227支村級志愿服務隊為主體,社會志愿服務組織為重要補充的志愿服務組織體系。在此基礎上,廬江還加速推進志愿服務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以項目帶動志愿服務提質增效,讓百姓更廣泛參與、更直接受益;制定了《廬江縣志愿服務項目化管理辦法》、《廬江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機制建設實施方案》等制度,充分發揮公益創投、社區教育、志愿服務項目化等資金的牽引作用,支持扶持了64個志愿服務項目啟動實施;成功舉辦了志愿服務項目設計大賽,建立志愿服務項目庫,共有210個志愿服務項目入庫,涌現出一大批像“藍色救生圈”“百元慈善”“孩來暑往”等貼近群眾生活的志愿服務項目,充分發揮了項目的社會效益和品牌效益。
聚焦群眾所需,聚力項目供給,在不斷的探索中,如今的廬江縣,文明的種子早已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廬江城鄉大地勁吹文明新風,文明實踐讓這座城市更溫暖,讓老百姓幸福指數不斷攀升。(王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