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的2021年重點任務清單中,“深化職業教育職普融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強高技能人才貫通培養”,頗受教育界關注。“只有上大學才是好出路”,自高校擴招以來的20年余間,上大學成為了幾乎所有家長的選擇。
隨著高端制造業的不斷落地,加之“雙高計劃”啟動,部分專業設置好、技術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職業教育學校脫穎而出,“上學即就業”,畢業生供不應求的局面終于出現,職業教育似乎看到了屬于自己的春天。如何在“十四五”建設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體系,目前的職業教育發展還有哪些困難,雙軌學制和現代學徒制在具體實施中又有哪些注意事項?
1月25日,在北京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召開期間,北京商報記者與多位來自高校、高職院校的校長、老師展開對話,了解他們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意見與建議。
北京市政協委員、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
將雙軌制引入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職業教育是維系社會良好運行、實現社會創造力的一個必要環節。在實際的工作中,每個人都要靠雙手、靠勞動。”蘇丹指出,北京的城市發展目標是高端化的,但在城市建設的落實環節,迫切需要大量職業技術化人才,由此,培養職業技術方面的人才非常需要市政府的重視。
據了解,目前北京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增加值在全市經濟中的比例超過四成,大量的高精尖產業,一方面需要高水平的研發專業人才提出創新設計,另一方面也需要大批與制造業相關的技能人才來實現這些設計。而北京地區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層次低、規模小,與社會生產需求不相匹配,需要向更高質量和更科學的管理體系方向發展。
“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體系、課程等多個維度都存在差異,在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實行雙軌制或許更適配一些。”蘇丹所提到的雙軌制,總的來說即采用“職業教育就是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就是普通教育”的考核體系,兩種類型的教育在考核方式、訓練方式和選拔方式上都不同,也都有其各自的社會價值,不能一概而論地管理。
在當前的職業教育發展中,職業教育領域內的部分學校由人力社保部門管理,另一部分則由教育部門管理。蘇丹強調,在過去我們的觀念中,把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定為了兩個層次,這樣的區分并不科學,要對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視同仁。“實行雙軌學制,要在管理辦法、考核機制、評價體系上都對職業教育執行與普通教育不同的標準,另外,教育部和人社部門在考核、評價標準的制定上存在差異,如果使用同一套標準,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在實際的學習、畢業和工作中,相較普通高等教育出來的學生,發展更容易遇到瓶頸。”
由此,蘇丹建議職業教育的管理主體要以人社部門為主,教育部門可以在某些環節上協助人社部門開展工作。同時,從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角度來看,最優質的資源和最優質的教學方式都要和制造業企業相關聯,也要允許更多的企業進入職業教育這一領域。“什么樣的企業有資格進入職教領域?進入后又將以何種方式開展人才培養和人才傳輸?這些細則還有待相關教育部門在管理中制定。”
而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普職融通”,蘇丹則認為,具體在哪些方面實現“普職融通”,政府要在評價、育人等方面作出明確界定。“切忌把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套用在同一套評價體系里。”
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求實職業學校校長林安杰
統籌人社、教育,落實現代學徒制
2020年5月,北京市召開了職業教育工作推進會,將北京職業教育的三個發展目標定為“高質量、有特色、國際化”。林安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首都職業教育一定要在全國領先。“那么首都職業教育發展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誰來給職業教育領頭,給職業教育定位,這些頂層設計離不開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也需要相應文件的支持。”林安杰呼吁北京市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對職業教育進行再認識,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
“職業教育發展到現在,面臨著兩套體系并行的困境。目前很多有關職業教育的文件,是由教育部門編寫未來的發展規劃。從體量來看,北京市的職業教育領域中,除了教委管轄的職業院校,還存在大量由人社部門管理的培訓學校、技工學校、技師學校等,這類學校是不能從職業教育管理范疇中剔除的。”由此,林安杰建議,北京市應率先規劃職業教育的整合問題,將人社、教育兩個部門有機結合起來,也將他們分管的職業教育進行統籌規劃。
從校企合作的角度來看,林安杰認為,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它不能關起門來辦學,需要依靠企業。“那么北京市是否可以研究出相應可行的政策,解決這些問題,讓各類職業教育實現協調發展。”
實際上,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曾提出“現代學徒制”這一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目前試點工作已經推進到第三批。在“現代學徒制”項目下,企業與職業院校的聯系會更加緊密。而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要把學校、學生、企業三方的責任厘清,特別是在學校和企業之間開展合作要有政策支持。“現代學徒制有一條要求是:入學即入職,這樣就要求企業和學校共同招生,招來的學生既是學校的學生也是企業的員工。但落實中會存在政策方面的問題。比如國有企業,不可能入學的時候給學生編制,讓學生直接入職。而且學生年齡偏小,企業也不能和年齡未滿的學生簽訂合同。”林安杰談道。“現代學徒制或者現代職業學校體制的構架必須要符合中國國情,那么這方面政策的調整問題就又拋回了人社部門和教育部門,需要這兩部門聯合進行一定的統籌規劃。”
打通向上深造通道,培養高層次職業人才
2019年開始,職業院校開始推行雙高計劃,即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這一計劃旨在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技術技能服務創新平臺。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辛秀蘭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內有23000多家企業。學生的就業率非常高。“實際上我們的學生是非常受企業歡迎的,我們的課程與企業對接也十分緊密,基本上學生畢業前一年就會被企業‘預訂’一空。并且這種情況不單獨出現在我們一家學校,全北京市的職業院校畢業生都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
辛秀蘭指出,任何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都呈現出金字塔的結構,金字塔最底端就是技術技能人才,而現下北京在這方面的人才儲備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匱乏局面。“目前家長對職業院校的認可度沒有本科高,主要是因為他們對職業院校的社會認可度、辦學條件和國家政策支持等方面了解不多,沒有達到像對普通本科那樣的認識度,存在一些誤區。目前國家正在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已經被列入了規劃,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職業教育體系,形成從中職、高職到職業本科、專業碩士甚至博士的發展路徑,是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要求的影響,目前北京市職業院校的招生規模都比較小,且職業院校的招生絕大部分為北京生源。同時,從職普比例的角度來看,相較于部分職業教育發達的省市能達到1:1的職普比例,北京市的90多所高等院校中,僅有20多所高職類學校,剩下都是本科。“北京是國家的科技創新中心,對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從世界范圍來看,走高端制造業路線的國家,必然以要發達的職業教育體系作為支撐,希望政府在招生政策方面給予北京市的職業院校更多的支持。”辛秀蘭談道。
技術人才稀缺、家長認識不足、職普比例過低,針對職業教育目前遇到的種種問題,辛秀蘭建議,影響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目前職業教育體系、制度方面的不健全。“學生在中專、高職畢業后,繼續往本科方向發展,職業教育的路走不通,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就是要把學生向上的渠道打通,讓技校出來的學生也有成為高層次人才的可能。一方面家長能認可學歷,另一方面也能在社會評價中得到認可。”(程銘劼 趙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