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上手快、后勁足”的學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筆者所理解的“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就是要把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細化為貼心的教育服務,讓我們的學習者學得快樂、學得舒心,學有獲得感;就是要把滿足選擇作為教育改革的堅定方向,以學習者為中心推進教育改革;就是要把推動學生認識社會、感受職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做為改革的重點。
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學生、家長、社會等多元主體的共同發力。比如,對政府來說,就是要提供豐富的多樣化的教育資源,以擴大教育資源的選擇性,擴大全民終身學習的機會。對家長來說,就是要思考孩子之間的差異,對自家孩子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和定位,然后通過實踐去體驗。對社會來說,就是要支持、參與職業技術教育,更新教育觀、用人觀、成才觀,營造探索職業技術教育的濃厚氛圍。對學校來說,就是要注重特色辦學,構建富有特色、符合教育規律的育人方式;除了要重視技術技能教育外,還要重視學生的未來發展,實現技術技能與知識融合、知識遷移的聯系。因此,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培養學生“上手快、后勁足”,促進學生成長成人,是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的必然要求。
那么,如何明晰“上手快”與“后勁足”的關系,達到“上手快、后勁足”的教育要求呢?
培養學生“上手快、后勁足”,首先要在培養目標上明晰“上手快”與“后勁足”的關系。“上手快”是職業教育的“能力本位”價值取向,突出體現在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需要滿足“職業性”目的,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后勁足”是職業教育的“素質本位”價值取向,突出體現在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需要滿足“教育性”目的,以解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現代職業教育不僅要加強職業技能培養,突出“能力本位”,更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凸顯“素質本位”,強調綜合素質提升,培養“后勁足”的學生。
培養學生“上手快、后勁足”,還要在人才培養路徑上明晰“上手快”與“后勁足”的關系。
一是在專業設置上,要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現實需求,根植于勞動力市場需要和工作標準,培養學生成為特定職業崗位的合格勞動者。要讓專業與產業“聯姻”、教師與企業“結親”、學生與崗位“配對”,培養學生“上手快”的技能;要通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強化學生“三觀”教育,通過工匠精神培育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通過生命健康教育助力學生健康成長,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業素質,通過勞動課程改革樹立正確勞動觀,通過文化育人培養學生審美情操,通過“三全育人”機制的完善培養學生“后勁足”的素質。
二是在課程體系上,要將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構建方式取代以學科為主線的構建方式,通過課程內容的“吐故納新”與項目化課程模塊的科學搭建,把吸收了新工藝和新技術的工程實踐流程與任務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學生“上手快”的技能;要完善通識教育課程模塊,把素質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融入課程體系,培養知識扎實、能力過硬、綜合創新能力突出、適應行業發展需要的“后勁足”的學生。
三是在“三教”改革上,要致力于整合學校與區域產業人力資源, 探索以校企師資互兼互聘為途徑,構建“雙元選撥、雙向培養、雙軌運行、雙重考核”為核心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致力于打破知識本位束縛,對接產業結構轉型,關注新技術、新工藝、新產業發展趨勢,編寫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工單活頁式”新型教材,凸顯教材的實用性;致力于探索信息化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
四是在文化校園的構建上,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特色地方文化”進校園,增進“鄉戀”“鄉愁”和責任擔當;讓“先進產業文化”進校園,鍛造專業文化,涵養職業精神和職業理想;讓“優秀境外文化”進校園,實現多元文化融合,提升國際眼光,樹立民族情懷。要通過搭建文化標識,形成文化現象,實現文化滲透,達成文化記憶,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身體健康、心理陽光、懂得感恩、善于合作、勇于擔當、態度端正的人;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職業崗位特質明顯的“心中有愛、眼中有人、肚中有貨、手中有藝”的時代新人;成為專業能力“上手快”、綜合素質“后勁足”的新時代大國工匠。
(作者孫興洋 系無錫科技職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