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求職者應聘杭州某大數據公司,對方人事主管表示:“我們只要二本以上統招的。”并稱,“考不上本科都是智商有問題的”。該聊天記錄在網上傳開后,引發了網友熱議。
將考不上本科與智商進行生硬、冰冷的關聯和趾高氣揚的態度,恰恰暴露該員工個人認知的粗鄙與膚淺,也折射出其文明素質的缺失。員工個體的不當言論雖不代表企業立場,但也呈現了部分人群片面、狹隘的價值觀。利用對他人自上而下的歧視,在滿足個人成就感和優越感的同時,建構起了一道社會排斥的藩籬,令那些學歷不夠“光鮮”的求職者哪怕再有能力和本事,也難以跨越壁壘。
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階段向大眾化、普及化階段過渡,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了54.4%,新入學大學生除了本科生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專科生。美國哲學家杜威曾說:“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在平凡的世界里,有許多年輕人雖然沒有接受本科及以上教育,但并不意味著他們的人生從此黯淡無光。不論是“美容師落戶上海”,還是“快遞員年入60萬元”,抑或“月嫂工資高于外企白領”……這些普通勞動者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堅持,同樣擁有了令旁人羨慕的“出彩人生”。
千姿百態的社會流動和豐富多彩的價值實現方式,都在呼喚我們實現人才觀念的重塑與更新。與知識拷貝型人才相比,現代社會更需要的是創新型人才。有的人擁有體面學歷,但只會因循守舊、亦步亦趨;有的人學歷不高,卻敢想敢干,富有發現眼光和創新精神。知名企業家王健林的金句“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猶如一面鏡子,提醒和啟示人們——學歷光環再漂亮,也比不上敢為人先、開拓創新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氣質。
在就業過程中,求職者遭遇學歷歧視并非新鮮話題。明明專科生就能勝任的崗位,用人單位也要求“本科以上學歷”。人才“高消費”現象不僅造成了就業不公,也降低了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只有打破“唯學歷、唯名校”的就業歧視,倡導多元化、差異化的人才評價,才能促進企業發展,激活社會流動。(楊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