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8歲的北京男孩張云軼從北京市商業學校畢業后,通過多次考核成為一名大企業員工,他在本科、碩士、博士遍地的公司里并沒有感覺到因為學歷而存在的偏見。對此,他認為,“首先是所學專業的稀缺,其次是在眼視光與配鏡專業學習中養成的‘精心、細心、仁心’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使我獲得了同齡人難得的就業實踐機會。”
點評:如何為有著不同特質、興趣特長的學生提供更合適的發展機會和支持,使他們茁壯成長,有所成就?顯然,僅僅依靠普通高中不足以實現,中等職業學校必然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職業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現實中不少人對中職辦學水平和發展狀況還不十分了解或誤解。面對高中招生普職比大體1:1的比例,一些家長流露出焦慮和恐慌:被“分流”到中職的孩子,還有前途嗎?相比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要消除社會偏見與誤解顯然需要做出更多努力。與此同時,隨著技術的發展,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僅要求中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格進行轉型,同時要求其培養目標的內涵提檔升級。
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需要幫助學生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提升人才的培育質量,從而提高社會認可度。從學校自身來看,不僅要推進供給側改革,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讓學生在職業教育中重新發現自己,同時還要立足地方產業的實際需求開發專業及課程,讓學校的課程產品開發與企業的真實生產融合。如果中等職業學校能構建一種區別于普通教育的培養模式,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平臺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讓學生深切體會到,選擇自己喜歡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有種被“淘汰”的感覺,人們也不會再重復普通教育的道路以升學為導向追逐學歷,到那時,人們對職業學校的質疑自然煙消云散了。
新聞:據媒體報道,去年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閉幕后,國賽選手受到企業“瘋搶”,近日物聯網項目冠軍收到了百萬元年薪的意向書,這個薪酬水平讓很多人覺得“難以置信”。
點評:像國賽冠軍這樣能得百萬元年薪的畢竟屬于鳳毛麟角,不過技能人才搶手,倒是不爭的事實。有的職業院校反映,超過半數的學生會被企業提前一年預訂,有的班級甚至學生一入學就被搶訂一空。
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壯大技能勞動者隊伍,需要存量、增量一起抓,其中,擴增量就要從源頭抓起。目前,全國共有中等職業學校9865所,高職(專科)院校1468所,技工學校近2400所,每年培養技術技能人才1000萬左右,是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來源。隨著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地位的確立,國家在政策制定上為職業教育開啟綠燈,職業教育院校辦學實力穩步提升,但培養數量還遠遠不夠,培養質量也需要提升。
“就業難”“技工荒”并存,要求我們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要做到技能人才與高等教育并重,提高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匹配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優化結構與布局,突出職業技術(技工)教育類型特色,從源頭上提高技能人才培養比例。還需加強頂層設計,暢通職業上升通道,增強“藍領”們的獲得感和榮譽感。此外,還要加強求學、求職指導,盡最大努力引導在學、在職者根據自身條件合理選擇自身發展路徑,支持年輕人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