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中特別指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要求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4月12日至13日,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會議并講話,她強調,要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本科職業教育培養體系,深化“三教”改革,“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提升教育質量。各地各部門要加大保障力度,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待遇,暢通職業發展通道,增強職業教育認可度和吸引力。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近年來,對職業教育做出了一系列戰略性頂層設計,此次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的召開,對于破解職業教育“瓶頸”問題,助力其進一步改革發展,再次釋放了積極信號。
眼下,中考在即,讀普高還是職高,是擺在學生及其家長面前很現實的一道選擇題。下面這篇報道,從一個側面解讀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相關政策,更是對家長疑惑的一個解答,可以給正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家長和學生一些參考。
■吳金門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不斷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肯定,但也受到一些家長的質疑。這些質疑,總結起來,其實就是關于職業教育特別是中職教育的定位問題。職業教育到底應該是怎樣的一種類型教育,只是技能教育?只是就業教育?只是差生教育?甚至都不應該存在?而事實上,中職,不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職業教育的起點。
中職開始回歸高中階段教育
首先我們通過下面幾個可以載入史冊的大事件,看看新時期的職業教育經歷了什么?
1. “中國制造2025”——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業水平
2015年,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我國立足于國際產業變革大勢,為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作出重大戰略部署,發布“中國制造2025”。其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10年的努力,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為到2045年將中國建成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2. “設置應用型大學”——推動職業教育高層次人才培育塔尖建設
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應用型大學被明確地界定為與研究型大學、職業技能型院校并列的一類高校,這是我國高等教育分類體系構建的重大進展。
3. “中職對口升學”——打通中職、高職、本科院校壁壘,貫通職業教育升學通道
2018年,中專升學開始大熱,國家基本打通中職、高職、本科升學通道。升學,開始成為中職畢業生的主流選擇。
4. “中招錄取收緊”——中招分流,解決中職教育的最大瓶頸,生源問題
2018年,很多初三畢業生家長開始嗅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氣息,如果沒有達到高中錄取最低控制線,高中學籍開始難以辦理了,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被分流到中職。50%中招錄取率成為所有初三畢業生頭上的一把量尺,中招分流開啟大幕。
短短幾年間,國家通過一系列驚人操作,徹底給中職教育翻了天。原來門可羅雀的中職學校現在火爆異常,進中職居然要“找關系”才能進,真的難以想象;原來辦學實力不強,缺資金缺師資的中職,通過“撤轉并”加大資金投入后,徹底煥發青春;原來死氣沉沉的校園,自由散漫的學生,現在學校敢管了,敢開除學生了,學生也不敢造次了,變得越來越規矩了;原來都奔著就業的學生,越來越多地選擇了升學,上大學成了他們來中職學校主要目的。這就是在這短短四五年間,我一個一線職教工作者親眼所見的變化。
這所有的變化,最終都聚集到了一點:中職教育是學生步入職業教育的第一個環節,它已經不再是教育的終點,而是為學生后續大學階段職業教育打下基礎。其功能越來越像高中,此時我們再看國家為什么將其歸到高中階段教育,他的育人功能已經越來越接近高中的功能——打基礎。
中職“以就業為導向”思想脫離現實
中職學校“以就業為導向”的口號喊了多少年,在以前,確實是這樣,99%的學生都是為了就業才選擇中職,目的就是為了學門技術,找個好工作。很多學校教學取消了語數外,全部是專業課,技能訓練、實習實訓都是針對學生就業而設置。但是隨著企業反饋增多,越來越多的學校意識到企業更看重學生的職業素養、文化素質,至于學校最關注的技能,其實反倒是企業最不看重的。學生年齡小、認知少、文化素養低等原因造成的職業態度問題、職業忠誠度問題都讓企業頭疼。即使被培養到了企業骨干,企業想提拔,但學生極低的文化素質能力讓企業不得不放棄。這就造成了學生無后續發展能力,或續航能力太弱的問題。
根本原因在哪里?那就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只為學生就業后的一兩年打算,缺乏長遠性。
正是以上的原因,導致一些一線技術人員素質能力低下,影響了整個國家工業化進程。也正是基于改變現狀,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目的,國家打通了職業教育升學通道,將“文化+專業技能”考核作為升學的主要考核方式,也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這才是職業教育的出路,才是中職未來教育的重要內容。
自2018年以來,中職學校學生升學比例逐年提高,從原來的10%到現在的81%,可以說升學已經成了中職生的主流選擇。因此新時期中職教育應該考慮的是與大學的銜接問題。中職學什么?高職學什么?本科學什么?應該有一個系統規劃,而不是重復無效學習,這才是現階段中職應該考慮的問題。簡單來說,中職的功能就是打基礎,打牢文化基礎,砸實專業基礎,熟練基本技能,為后續大學階段學習打好底子。
中職是學生打開職業教育大門的“領路人”
不少人不理解為什么要開中職教育,沒有看到中職教育的重要作用,生怕孩子一上中職就被打上“差生”的標簽。試問,難道取消中職就能讓那些初中的“學困生”一下就熱愛學習了?把他們安排到普通高中,他們就開始頭懸梁錐刺股,努力學習了?人有千萬種,各有所長,有人擅長文化課,有人擅長體育,有人擅長技能操作,中職設置的目的其實就是分流,將那些不適合文化課教育的學生分離出來,再尋找一個適合他們發展的門路,也給他們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
上中職是再給你一個繼續學習并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中職出來不行,那考高職行不行?如果高職也不行,那專升本,或者中職好好學習文化課和專業課,直接考本科行不行?國家已經給你鋪好了職業教育的道路,開通了到大專、本科、研究生的列車,你想在哪里下車都可以,只要你能堅持,想要成功,那就一路走下去,知識終究是能改變命運的。
不要再抱怨中職無用,她不僅重要,而且不可或缺,未來的中職教育將與普通高中并駕齊驅,成為職業教育的開啟者、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