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奇跡。在扶貧工作取得全面勝利之后,開始轉入鄉村振興階段。鄉村振興既是對扶貧工作的繼承,又是對扶貧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其關鍵在于鄉村、農民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的整體同步提升。經濟的振興已有扶貧階段的經驗可以借鑒,精神文明進步和鄉村文化的振興則離不開教育的核心作用。
鄉村振興要走自力更生之路,要依靠自產自銷的人才,必須依靠教育。在扶貧攻堅階段,通過引入先進地區的發展模式,通過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使得貧困地區得以成功脫貧,但先進經驗需要同本地實際情況相結合,脫貧之后的振興之路最終還得靠當地人民自己來走,這就需要能勝任新型農業崗位、建設新農村的新時代農民。可是,這樣高素質的農民哪里來?教育是最基本、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基礎教育、新型農村職業教育、農技知識普及教育、特色農業產業培訓等是提升專業技能的有效途徑。
鄉村振興要走思想引領行動之路,思想觀念走在前面,必須依靠教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法寶,鄉村振興也必須從思想根子出發,讓新時代農民熱愛本職工作,積極轉變觀念,努力探索新路,在現有脫貧的基礎上依托本地資源,做到百花齊放,這樣才能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可能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必須依托教育,培養新時代鄉村青年的家國情懷和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一代代人熱愛鄉土、立足鄉土、建設鄉土,一代代人不懈努力、勤勞致富、用心耕耘,才能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和富有文化特色。
鄉村振興要走差異化、開放化發展之路,必須依靠教育。我國地大物博,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眾多,各個地方均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文化,這是鄉村振興的精神依托,也是鄉村振興的寶貴資源。鄉村振興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走好差異化、開放化發展之路。差異化即突出鄉土文化差異,做好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開放化即面向全國,甚至面向世界開放,宣傳、開發鄉土文化資源,做文旅特色產業。要通過教育保留鄉土文化特色,通過教育增強人們對鄉土文化的自豪感,通過教育進一步弘揚優秀的鄉土文化。
當前我國正處在城鎮化進程之中,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社會資源往城市集中,教育資源也不例外。特別是在偏遠的不發達地區,由于入學兒童逐年減少,鄉村學校不斷被合并,學校數量持續減少。優秀鄉村教師出于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考慮,更偏好大中城市的就業機會,鄉村師資力量得不到保障。因此,在鄉村振興大戰略下,不光要做到鄉村經濟振興,還要做到教育振興,最大限度做到教育公平,保證教育資源合理配置。
一是用政策傾斜保障鄉村教師工資待遇和職業發展。一個好教師影響著其教過的所有學生;一群好教師塑造的是整個社會的國民素質。保障教師的工資待遇,就是讓教師成為這個社會最具職業自豪感的群體、最具理想主義氣質的群體、最具正能量的群體。客觀地說,受當地經濟發展所限,鄉村教師的待遇普遍偏低,與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教師相比,差距較大。因此,可以從加大中央、省級財政統籌等角度,探討保障鄉村教師待遇的可行性,同時對鄉村教師、支教教師在職稱、晉升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以達到充實師資力量的目的。
二是招收定向生投身鄉村教育。鄉村教育需要活水灌溉,需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需要多措并舉招收定向生回鄉任教。吸引高校畢業生扎根鄉村、奉獻鄉村,在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中成就自我價值。為更好發揮教育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治本之策的重要作用,深入開展教育精準扶貧,加快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北京師范大學2020年在珠海校區首設“志遠計劃”。該計劃以“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為原則,為貧困地區定向培養志存高遠、樂教適教的基礎教育高素質師資和未來教育家,可謂積極的辦學實踐。
三是引導社會資源流向鄉村教育。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財富急劇增長,在“允許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帶動后富,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思想指導下,涌現出一大批成功的民營企業、企業家,已經具備了社會資源反哺教育的條件。社會資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誕生、發展、壯大,財富來源于社會,承擔相應社會責任是應盡的義務。同時,社會資本投入到教育能不斷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社會發展進步,也是給自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是有回報的投資。在我國,一直有尊師重教、興辦義學的傳統,捐贈是教育系統資金的一大來源。因此,可以從稅收政策、投資優惠等方面引導社會資源流向鄉村教育,作為政府公共資源的有效補充。
四是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并重,發展特色職業教育。教育的作用是知識的傳承和發展,對人進行教化和賦能。教育應是分層次的,精英教育著眼于對未知的客觀規律的拓展研究,推動人類科技人文不斷進步。普及教育著眼于對人的培養,賦予人從事各種職業的技能,保障人類種族的延續和社會的穩定發展。鄉村教育也要遵循這一規律,要提倡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并重,通過教育讓合適的人才朝著合適的方向發展,既有走出鄉村、走向前沿做科研的人才,也有留在鄉村踏實創業搞建設的人才。要有針對性地發展特色職業教育,真正培養適合當地特色經濟發展的人才,使經濟發展與教育良性互動,良性循環。
(作者趙志鴻 系北京師范大學招生辦公室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