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技術在物流領域的創新模式不斷涌現。視覺中國 供圖
■關注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
財經商貿大類專業人才培養服務于現代服務業。近年,現代服務業在GDP中比重逐年提升,經濟貢獻作用不斷增強。此次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修訂工作,對接產業和職業,秉承與時俱進、科學規范、產教協同的基本原則,優化專業設置、推動專業升級,構建中高本一體化的職業教育體系,提高財經商貿大類職業教育適應性,助力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以下簡稱《目錄》)中,財經商貿大類共設置專業78個,其中中職18個、高職專科44個、高職本科16個。財經商貿大類原有9個專業類,由于市場營銷類并入工商管理類,修訂為8個專業類,其中財政稅務類5個專業、金融類13個專業、財務會計類8個專業、統計類4個專業、經濟貿易類8個專業、工商管理類10個專業、電子商務類14個專業、物流類16個專業。
《目錄》解讀
對接“四新”要求,契合行業發展新態勢
《目錄》對接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四新”要求,科學分析產業、行業、職業、崗位與專業,全方位推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
一是對接新經濟。財經商貿行業傳統模式全面轉型升級,對接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等全新經濟形態,比如大數據與會計、智能物流技術等專業。
二是對接新業態。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業態快速健康有序發展,呈現智能、體驗、共享、定制、高效、便捷等特征,比如跨境電子商務、直播電商服務等專業。
三是對接新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多業融合,大量復合型技術技能崗位應運而生,比如金融科技應用、財稅大數據應用等專業。
四是對接新職業。全新商業模式推動職業結構變遷,財經商貿行業新職業層出不窮,比如全媒體運營師、供應鏈管理師等專業。
對接崗位新需求,提升人才供給質量
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等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財經商貿行業眾多崗位呈現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化、復雜化、協同化等特點,
新版專業目錄對接崗位新內涵。比如,財稅行業智能化升級,對智能業務辦理人才需求增加,對接智能財稅主辦、智能財稅主管等崗位,設置財稅大數據應用專業。再比如,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國際貿易行業產生了大量的如貿易數據分析師、數字產品運維師、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專員、跨境電商運營專員、數字商務專員等新職業、新崗位,對接這些新崗位,設置了國際經濟與貿易、關務與外貿服務等專業。
中高本一體化設計,體現融通貫通理念
一體化設計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財經商貿大類專業目錄,打破了職業教育天花板,彰顯了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
《目錄》依從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明晰了中職、高職專科、高職本科三階段人才培養間的邏輯銜接,對專業名稱進行一體化匹配,對專業內涵進行一體化銜接。中職突出崗位群需要完成的一系列工作和任務,高職專科突出崗位群的技術和專業知識的融合,高職本科突出崗位群的扎實專業知識和懂技術、善管理的融合。比如,從中職的納稅事務專業,到高職專科的財稅大數據應用專業,再到高職本科的財稅大數據應用專業;再比如,從中職的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到高職專科的工商企業與管理專業,再到高職本科的企業數字化管理專業;還比如,從中職的金融事務專業,到高職專科的金融服務與管理專業,再到高職本科的金融管理專業等,都體現了人才培養的貫通和銜接。
落實“十四五”戰略部署,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目錄》全面落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戰略部署,具體體現在:
一是服務現代服務業重點領域設置對應專業。物流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中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已發展到智慧供應鏈新階段,智能新技術在物流領域的創新模式不斷涌現,因此高職專科的“物流信息技術”更名為“智能物流技術”。
二是服務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提升。現代供應鏈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供應鏈管理服務作為新經濟、新業態已納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因此高職專科新增“供應鏈運營”專業。
三是服務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企業作為最重要的市場主體,企業數字化轉型是產業數字化的關鍵,因此高職本科新增“數字化企業管理”專業。
四是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村電子商務已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隨著農村互聯網加速滲透和農村物流網絡日漸完善,農村電子商務成為帶動農村產業融合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發展模式,因此高職專科新增“農村電子商務”專業。
五是服務新業態、新職業,補齊人才短板。如針對“供應鏈管理師”新職業,高職專科新增供應鏈運營專業;針對“全媒體運營師”新職業,高職本科新增全媒體電商運營專業。
《目錄》落地
做好新舊專業目錄銜接
一是做好培訓。職業院校做好學校、二級學院、教研室多層級的解讀培訓,及時跟蹤學習動態變化,提高一線教師對《目錄》的研判能力。
二是認真學習。對于保留專業,要根據崗位需求變化即時動態調整專業內涵;對于更名、合并的專業,要把握專業的新內涵和意義,注重新舊專業的穩步銜接。
三是充分調研。針對新增專業是否開設,要結合區域發展,發動政府、行業、企業、研究機構的多方力量,群策群力,廣泛調研與決策。
四是持續研究。《目錄》應用過程中,要持續研究、不斷總結、積極反饋,在實踐中動態調整、不斷完善。
推動專業建設全方位升級
在《目錄》的引領下,推動專業建設全方位升級。
一是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在校企合作、雙師團隊、實訓基地、產業學院等方面有實質性突破。
二是重構課程體系。針對財經商貿行業的技術共性,設置共享技術課,針對某一專業的技術個性,設置專業方向課或者選修進階課,打通財經商貿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技術屬性難點,真正實現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
三是做好“三教”改革。其中“教師”是改革之源,是重點難點,依據《目錄》技術賦能和數字化改造的典型特點,對原有師資進行培訓提升。通過穩定校企合作雙師團隊、引進師資、院校之間共享師資等途徑,構建與《目錄》相匹配的師資隊伍,進行高質量的“三教”改革,真正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水平。
縱向貫通基礎上做好橫向融通
在做好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縱向貫通銜接的基礎上,做好各層級的橫向融通。
一是與“X”證書的融通,針對調整專業,做好“X”證書與“1”的銜接,即時做好“X”證書的標準調整以及教材修訂等工作。
二是與技能大賽的融通,根據專業調整,結合崗位需求,及時調整技能大賽方案,重建課程,真正培養學生崗位所需技能。
三是課程間的融通,針對同一專業類間的不同專業,挖掘專業知識和技術點的共性,搭建不同層級的共享課程體系框架,實現學分的互通和轉換,推進人才培養的多向貫通。
《目錄》真正落地,需要多主體、多層級齊發力,逐步提升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的適應性和匹配度,構建高質量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作者楊宜系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院長、教授;王艷系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高職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