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根本靠發展,基礎在教育。面對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和經濟社會發展休戚相關的職業教育該扮演怎樣的角色?近日,由浙江省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的職教沙龍聚焦“校企協同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來自政、校、企三方的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探討以職業教育為引領,校企協同推進共同富裕的現實可能性。
突破融合之困,
與區域經濟同頻共振
2013年,杭州民生藥業臨平新工廠落成營運。借助搬遷,民生藥業不斷更新設備、增加產能,實現了一次又一次“脫胎換骨”。然而,駛入發展快車道的民生藥業卻陷入了這樣的窘境:企業發展急需大量技術技能人才,當地卻一“匠”難求。“工廠搬遷后,我們第一時間和臨平當地的職業院校對接,但沒有一所職業院校開設相關專業,而通過社招,至少要經過6個月的培養,工人才能正式上崗。”民生藥業人事行政總監裘亮頗為無奈地說。
面臨這一尷尬的企業遠不止民生藥業,伴隨著經濟的轉型升級,企業頻頻出現人才告急的情形。浙江桃園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承峰深有感觸地說:“企業如今不缺項目,缺的是技能型人才。企業在哪里建工廠,不再僅僅考慮當地的稅收優惠等,更多的是考慮能否在當地招到合適的技能型人才。”
據統計,2020年,我國重點領域技能型人才缺口超1900萬人。但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就業難等社會問題依然存在,企業需求和勞動力供給不匹配的問題亟待解決。
沙龍中,與會嘉賓形成這樣的共識: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需要職業教育高質量融入區域產業經濟。職業教育是開放型教育,其發展離不開內外部資源的共同施力、協同作用。職業院校要抓住產業發展的脈搏,突破融合之困,與企業畫出“同心圓”。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表示,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區域特征,職業院校要主動對接浙江省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現實需要,依據區域經濟結構、產業布局,調整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招生數量、培養方向,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此次沙龍的一大亮點是浙商總會的加盟。后續,省職教社和浙商總會分別作為聯系職校和浙商企業的統戰團體將進一步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在浙商總會副會長丁列明看來,政府起牽頭作用,企業需求起拉動作用,職業院校起主導作用,浙商總會起橋梁作用,只有形成政校行企共同參與支持、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破除校企合作存在的現實障礙,才能真正形成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誠如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職教社常務副主任王利月所言:“在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企業要立足長遠,重視職業教育的作用,主動對接職校;職校也要積極服務企業,以人才助產業、以產業助發展,真正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賦能“智造”未來,
做產業轉型升級的“領跑者”
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等新經濟接踵而至,成為競爭制高點;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應用的場景不斷拓展;個性化定制、云邊協同、共享制造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沙龍中,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蘭建平在“數字化改革與浙江新選擇”主題發言中,展現了一幅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圖景。
2021年2月18日,浙江省委召開全省數字化改革大會,全面部署浙江省數字化改革工作。爆發式的數字經濟增長,帶來人才“井噴式”的需求。蘭建平提出,職業院校要順勢而為,走在時代前列,成立數字工匠學院,培育大批適應數字經濟發展,具備數字化知識結構、數字化動手能力的“數字工匠”。
數字時代奔襲而來,職業教育亟待思索的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如何重新定位自身坐標?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毛建衛指出,今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這份堪稱“大改”的新版專業目錄對接現代產業體系,對接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職業院校應當主動擁抱產業發展變化,回應現實需求,做好專業動態調整,提高前瞻性和預見性,實現新版專業目錄的高質量落地。
浙江工業大學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所長陳衍認為,職業教育要做產業轉型升級的“領跑者”,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創新,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要在自主創新上發力,而不是簡單的技能供給;要在產教融合上發力,不僅要注重產教的協同性、契合性,更要注重合作的高端性、引領性;要在更高水平就業上發力,為社會提供高端的職業教育服務;要在文化建設上發力,打造職業教育文化高地,引領產業文化、技能文化、地域文化。”陳衍說。
弘揚杭商精神,正是杭州市開元商貿職業學校這所有著百年歷史的商科職校籌建杭商博物館的初衷所在。校長鄭效其說:“此舉是順應浙江省奮力打造‘重要窗口’新形勢和浙商回歸大背景下,展示杭州商業經濟發展的‘人、物、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杭州民營經濟的成長壯大過程和杭商的創業創新史,以此擔起傳播杭商文化、弘揚杭商精神、展示杭商成就的職教使命。”
堅守服務初心,
在鄉村振興中展現新作為
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職業教育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推手。廣袤的鄉土,如何激活發展基因,真正走向共同富裕,是職業院校繞不開的一道時代命題。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然而,當前農村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大量高素質年輕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聚集,導致鄉村專業技術人才奇缺,老齡化、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如何打破這一困局,也成為此次沙龍討論的焦點。
毛建衛對此有著自己的思考:“人才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因素,要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要完善鄉村人才培養體系,緊密對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專業農林人才的需求,提升鄉村人才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培養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加強涉農學科專業建設,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改造提升現有涉農專業,優先支持高水平農業高職院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
他同時指出,涉農職業院校要把研究做在鄉村大地上,加強農業產業科技研究成果轉化,使科研成果價值最大化,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文化不能缺位。”杭州市中華職業教育社副主任、杭州市桐江教育集團董事長童錦波為職教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另一個思路,“職業院校可以借助自身的師資、專業優勢,挖掘鄉村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鄉村魅力,讓優秀的藝術作品和文化創意走進鄉村,為鄉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胡夢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