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擔負著培養輸出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的艱巨任務。因此,職業教育應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有機統一,既發揮好思政課程的核心引領和顯性教育作用,又充分彰顯其他課程的協同效應和隱性育人功能,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支持社會產業發展。
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的特點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課程思政與職業院校育人目標的契合性在于改變職業教育片面強調技能化、實用化傾向,樹立技能教育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提升人的綜合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課程思政深度融入職業教育不是求“形似”,而是要在各門課程中以思政元素立“魂”。職業院校應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育人元素并融入課堂教學、技能培養、校內實訓、校外實踐等各環節,構建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思政課、通識課、專業課、實訓課“四位一體”的課程思政體系,培養“技術意識+人文情懷”的素養。
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著力點
新時代賦予了職業教育新的使命。職業教育是一種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類型教育,職業院校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將課程思政建設和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做到“四個堅持”。
堅持“德技并修”,培養“大國工匠”。“于國,工匠是重器;于家,工匠是棟梁;于人,工匠是楷模。”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的內在支撐,也是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特征和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應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個體在客觀實踐的過程中逐步生成的。
技術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傳承者。職業院校要從職業教育屬性出發,堅持德技并修,依托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將工匠精神、職業道德培育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提高學生對工匠精神當代價值與意義的認識;開展以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宣傳教育,講好“工匠故事”,構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養成;積極推行職業院校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結合的“1+X”證書制度,鼓勵學生參加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通過以賽促教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執著鉆研、精益求精、勤勉盡責、追求卓越的“匠心”。
堅持“傳道授業”,培養“社會公民”。學校是培育優秀社會公民的搖籃。職業院校的學生應具有“適應學校的學生素養”“適應職場的職業素養”和“適應社會的公民素養”。
老師作為“傳道授業”者,是對學生實施直接教育的引導人、栽培者,是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功能的實踐者和推動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更要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現代社會合格公民”作為育人目標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每個層面,突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職業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加強公民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在道德選擇、價值取向上形成正確的判斷,將學生培養成“心中有國家、眼中有社會、手中有技能”的德技并修的新時代好公民。
堅持“價值引領”,培養“國際人才”。“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需要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應用技術型國際化人才助力。高職教育肩負著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的重要使命,應著眼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培養既具有中國情懷又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國際化人才。
以高職英語課程為例,英語課程是高職院校受眾最為廣泛的主干通識教育類課程之一,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國際性、職業性的特點。這些內在屬性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多維學理依據,“通識性”和“文化性”決定了課程思政的可行性,“國際性”和“職業性”決定了“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而英語學科蘊含的西方文化、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所帶來的沖擊使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具有時代緊迫性。因此,高職英語的課程思政建設可聚焦于幫助學生用批判性討論方法分析和評價西方社會、文化及其核心價值,對比中國文化的精髓,鼓勵學生在視野、素養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的同時,強化中國文化的自信,“潤物無聲”地引導學生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堅持“科技賦能”,培養“智慧公民”。教育是為未來社會培養公民,因此教育必須適應科學技術的變革而引起的社會經濟的變革。當前,世界正處在一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階段,以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智能交互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迭代發展,正在加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而這種遷移和融合也給教育領域帶來前所未有的價值和體驗。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智能+”概念,教育智能時代已拉開序幕。同年通過的《北京共識》提出要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建設高質量的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
智慧教育的內涵與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的目標高度契合,其終極目標都是指向人的發展,促進學習者智慧的生成。因此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大環境,以科技賦能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施,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交互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生態,形成“智能+課程思政”的有效機制,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綜合職業能力、文化自信力及文化傳播能力,培養新時代智慧公民。
【作者 韓玲 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