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陣地,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作出重要指示,為新階段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戰線的重要政治任務。為深入了解和掌握臨海市職業教育發展現狀,我們組織人員深入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形成了調研報告。
一、臨海市職業教育現狀
臨海市現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9所(其中公辦2所),另有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學點2個(桃渚中學、上盤中學),在校生1.96萬人,其中公辦職校8618人,占比為43.91%。共有教職工1187人,其中專任教師1058人,“雙師型”教師411人,擁有省特級教師2人、名師名校長9人。全市職校占地面積76.83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40.6萬平方米,擁有計算機5251臺,圖書69.82萬冊,教學、實習儀器設備值達1.31億元。建成國家級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省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各1所,省級以上示范和骨干專業12個、實訓基地10個,“省中職教育質量提升行動”建設項目20個,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項目1所、專業建設項目6個,基本形成了涵蓋加工制造、旅游服務、土木水利、醫藥化工等13大類27個專業的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
二、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措施與成效
(一)加大投入,提升職教辦學品位。臨海市公辦職校起步較早,2008年前2所公辦職校均已完成整體遷建,我市成為擁有2所國家級重點職校的縣級市,走在全省前列。近幾年來,我市全面開展民辦職教達標行動,各民辦職校投入7000多萬元,臺運交通技術學校、江南職業技術學校和東湖職業技術學校相繼遷址辦學,豪情汽車工業學校、華海技術學校和海商職技校先后躋身省等級職校行列,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得到了整體提升。
(二)加強扶持,完善經費保障機制。近年來,我市先后出臺了《關于促進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實施意見》《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舉措,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每年設立500萬元職業教育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等。堅持民辦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向民辦職業學校傾斜,2020年下發民辦職業學校專項資金補助414萬元。
(三)拓寬渠道,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拓寬職校教師的選聘渠道,允許專業對口的非師范類大學優秀畢業生和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業教師,放寬具有技師以上技術等級技能人才的學歷和年齡限制。擴大職校用人自主權,職業學??蓪?0%-30%編制數用于學校自主聘用高技能人才和專業兼職教師,市財政按編制內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平均薪酬水平核撥經費;民辦職校聘用具有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人員,市財政按編制內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平均薪酬水平一半給予補助。支持專業技術人員、企業高管、技術業務骨干和各類能工巧匠到學校兼職,支持學校優先聘用具有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人才,5年及以上工作經驗且獲得省職業技能比賽二等獎及以上的技術技能人才,按高技能人才進行引進。三年來,我市共破格引進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25人。
(四)優化設置,打造職教專業品牌。我市從區域經濟實際出發,結合產業結構,圍繞主導產業,不斷優化專業設置,打響專業品牌。近兩年來,我市針對現代制造業基地的發展趨勢,重點建設機械制造、建筑工程、汽車制造與維修、制藥技術等重點專業,并在師資配備、教學設備、實驗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給予傾斜,同時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新設置新能源汽車維修、無人機操作與維護等新專業12個。目前,全市共建成省級以上示范和骨干專業12個、實訓基地10個,“省中職教育質量提升行動”建設項目20個,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項目1所、專業建設項目6個。
(五)深化改革,提升職教發展水平。創新多元辦學模式,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全市9所職校中,其中3所為企業辦學,分別是臨海市豪情汽車工業學校(吉利集團舉辦)、浙江華海技術學校(華海藥業舉辦)、臺運交通技校(臺運集團舉辦)。同時,全市職校與市內外100多家中大型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建成校企合辦校內實訓基地8個、校企合作實訓中心12個、校外實訓基地68個,建成全省首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2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開展“學分制”教學,我市共開設自由選修課程379門、限定選修課程434門、地方課程3門,開發校本課程61門,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被評為省首批學分制試點職校、省首批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基地。我市被確定為省現代學徒制試點縣市,全市共有3800多名學生作為學徒進企實習,建成臺州市中職學校現代學徒制示范項目7個。近年來,全市共有50余名師生在省級及以上各類大賽中獲獎。每年為社會輸送3000多名生產一線技術工人和管理服務人員,學生初次就業率達100%。2020年,升入高校學生達1900多人,其中考取本科院校35人。
(六)強化職能,推進社會培訓工作。堅持就業導向,拓寬目標人群培訓覆蓋面,精準服務,積極開展各類社會培訓。2020年,我市開展社會培訓27475人,其中企業職工16534人。19個鎮(街道)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通過移址新建、原址擴建等方式,辦學水平大幅提升,建成省現代學校1所,實現省標準化成校全覆蓋。2020年以來,各鎮(街道)成校開展社會培訓147242人,其中技能培訓3806人,老年培訓81675人。社會培訓成果信息存入學分銀行信息數達到203411人,占我市常住人口的19.3%。
三、我市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市職業教育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省共建溫臺職教創新高地建設目標、“雙高”(高水平職業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要求及我市產業結構調整、沿海產業集群的發展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職教優質資源不足。我市民辦職業學校占比過大。臺州市共有民辦職校12所,我市占7所。民辦職校招生多,2020年,我市民辦職校招生數占比達63%,公民辦畢業生比例為47:53,遠遠低于臺州市公民辦畢業生比例80:20的水平。民辦職校辦學條件差、辦學水平低,近幾年雖經遷址、擴建有所改觀,但全市7所民辦職校中僅有省三級職校3所,其余4所均無法參評。
(二)專業建設落后于市場。小部分專業設置仍與產業結構不對應,專業設置缺乏前瞻性,導致我市職教專業設置滯后、專業布點偏多,不利于專業品牌建設。專業建設的投入力度仍需加大,我市職校生均公用經費僅為2500元,為臺州市最低,職校生均儀器設備值6682元,為全省平均值的61%,職業學校部分專業由于實訓場室、設備及師資配備不足,教學上重理論、輕實踐,嚴重影響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制約專業的發展。
(三)師資隊伍建設仍需加強。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總量缺口較大,專業課教師數量不足,“雙師型”教師比例和整體素質與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專業建設領軍人物缺乏。全市職業學校生師比為18.55:1,低于全省15.2:1和臺州市16.33:1的水平。全市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為73.66%(其中民辦學?!半p師型”教師比率僅為30%),低于全省84.8%、臺州市88.27%的平均水平。
(四)“校企合作”仍存在“一頭熱”“兩層皮”問題。企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合作辦學,卻難以留住適合人才,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的層次和深度不夠,往往停留在學生實習層面,特別是將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內容不及時,以致產教融合不深入,學生對企業認可度不高。特別是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具體化、明細化以及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產業的結構也在不斷進行著日新月異的轉型和升級,而現階段有不少中職學校仍停留在傳統的專業,人才供給與技能培訓還不能完全匹配企業需求,企業獲得技術服務收益不高。
四、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2019年1月,教育部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7個方面20條政策措施。今年1月,教育部以省部共建的形式,出臺《關于推進職業教育與民營經濟融合發展助力“活力溫臺”建設的意見》,支持浙江建設職教新高地,溫臺地區獲批國家職業教育高地建設試點。下階段,我市將以溫臺改革試點為契機,以國家“雙高計劃”為引領,強化職業教育頂層設計,加大試點建設的組織實施和保障力度,全力推進“雙高”建設,積極申報國家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試點和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試點,以產教融合為抓手,深入開展“五個一批”建設,全面提升我市職業教育水平。
(一)加大投入,擴大職高優質資源。繼續深入開展擴容提質工程,把職教項目建設納入“十四五”建設重點項目,計劃投資5.3億元,新建臨海市第三職業技術學校,對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實訓樓、學生宿舍樓等進行全面改擴建,構建以公辦為主體的職業教育發展新格局。進一步加大職業教育實訓設備設施投入,重點用于實訓基地維護、添置更新實訓設施設備等方面,力爭到2025年,全市中等職業教育生均儀器設備值達到8000元以上。深入開展民辦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行動,整合民辦職業教育資源,大力扶持上規模的民辦職業學校,淘汰低、小、散規模職業學校,推動民辦職校全面改造升級,實現省等級職業學校全覆蓋。主動適應溫臺民營經濟發展新形勢,優化職業院校空間布局,支持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臨海市豪情汽車工業學校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共建溫臺職教創新高地,打造在全省全國具有辨識度、影響力的臨海職業教育品牌。
(二)統籌整合,打造特色專業品牌。根據教育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要求,強化專業群發展理念,堅持專業群對接產業群、產業鏈,不斷擴大專業發展方向,統籌全市中職學校專業設置,積極推動專業整合,優化中職學校專業結構,重點提升優勢專業群的綜合實力,打造一批培養模式先進、就業優勢明顯、就業質量較高的特色專業和品牌專業。到2023年,建成省高水平中職學校2所,高水平中職專業(群)10個。
(三)加大力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職教新教師招聘的力度,支持學校優先聘用具有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人才,落實高技能人才和專業兼職教師專項經費。加強教師培養力度,制定教師培育計劃,打造具有專業優勢的教師隊伍。引進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可以特崗特設,在績效管理中予以適當傾斜。力爭到2023年,我市雙師型占比達88%以上。
(四)精準對接,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新動能。積極申報國家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試點和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試點,研究制定支持公辦職校與企業深度合作方案。建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負面清單,將產學合作納入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為社會資本進入職業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建立企業利潤替代補償機制,通過政策性補貼、稅收優惠、融資支持、教育費附加減免等多種手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和舉辦職業教育。加大對優質教育品牌民辦學校土地劃撥或出讓使用費的優惠力度,在規劃允許情況下,對將新建校舍或公辦閑置校舍交由優質教育品牌民辦學校辦學,給予低租金優惠。支持規模以上骨干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同組建校企合作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推進實體化運作。到2023年,建成省級產教融合聯盟、產教融合示范基地和校企共建創業創新基地建設項目,實施2個以上省級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培育2個以上產教融合工程項目。(蔣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