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作為國家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高等農林院校要勇擔歷史重任,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人才振興、科技創新、組織振興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協同融合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偉大征程中勇于擔當、積極作為。
聚焦新型職業農民轉型適應力,健全人才培養培訓體系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客觀要求,從傳統農民轉變為現代農民是新型職業農民的首要要求。伴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需要新型職業農民繼承優良傳統,把農民職業作為一種事業,對農村熱愛,對農業認同,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思想、更加現代的意識,做到“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
高等農林院校要充分發揮育人優勢,不斷健全人才培養培訓體系。第一,在學歷教育中突出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著力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新型職業農民。在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中厚植“三農情懷”,引導大學生樹立學農愛農意識,愿意到鄉村基層、農業生產一線去干事創業;優化涉農專業建設,增設鄉村振興人工智能等急需專業,改造傳統涉農專業,推進農工交叉、理工融合、文理滲透,將農業新理念新技術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開設“農事訓練”“大國三農”等特色選修通識課程,構建“價值—情懷—知識—能力”四鏈聯動的“三農”人才培養新模式,強化育人提檔升級,提升農科大學生專業素養和農業科技創新技能,著力培養農林卓越人才;圍繞產業鏈改革教學鏈,通過科技小院等形式,“靶向”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在校內外打造各類實踐教學基地,強化耕讀教育,切實推進農事訓練和創新創業實訓,創設“行走課堂”,讓學生真正具備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綜合素質。第二,通過繼續教育培訓傳統農民。構建培訓支撐體系,開展針對農民的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術提升培訓。設立服務全市域、全縣域、全鎮域的鄉村振興培訓學院,打造一支服務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教師隊伍,針對不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提供多類型系統化的培訓課程體系。以農業農村政策解讀和干部專業化能力提升為重點,做強涉農干部培訓,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菜單式”“訂單式”培訓,促進其思想觀念更新,組織管理水平提升。構建“農業高校+涉農企業+農民”的培訓模式,在企業打造培訓現場教學和實訓基地,通過企業生產基地、示范項目、農業技術人員和推廣人員為農民提供更好的現場教學條件,在實踐中幫其轉變思想觀念、提升實踐技能。
聚焦新型職業農民市場競爭力,助力構建產業振興體系
新型職業農民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成長,從自給自足到面向市場是其職業轉變的重要特點。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來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的經濟運行形態,遵循競爭性、效益性、等價交換性等原則。較于傳統社會,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心無旁騖、敬業專注、誠信守法、追求卓越,要注重品牌培育、產品質量和市場營銷,要有市場活動衍生出來的高度彌散性、高度不確定性、復合疊加性的防范和化解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高等農林院校要積極補強鄉村產業振興鏈條,助力新型職業農民提高市場競爭力。第一,助力選準方向。緊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立足點,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指導農民發展符合自身特點的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錯位發展、協同發展。第二,強化農業科技支撐。農林高校要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集聚、協調、統籌校內外力量,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重大科學問題、關鍵領域和工程技術難題,在生物育種、耕地保護、畜禽養殖、綠色發展、智慧農業等領域攻克關鍵技術,協助農民打造一批質量上乘、科技含量高、滿足人民需求的拳頭產品。第三,助力提升農業商品化水平。加大對農產品儲藏、保鮮、烘干、分級、包裝等加工技術的研發;加大對新型流通業態的培育,加強對品牌的支持力度,增強鄉村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黏性,推動農產品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實現小眾產品大眾化,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聚焦新型職業農民科技應用力,不斷完善農技推廣體系
新型職業農民成長于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現代農業生產越來越依賴于科技的創新發展與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新型職業農民的科技應用力是其觀念更新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其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新型職業農民的科技應用力既體現在對現代科技的認知,也反映在對現代科技知識的掌握,更體現在對現代科技成果的應用。
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是高等農林院校的重要職能。高等農林院校要健全全方位的農技研發推廣體系,促進新型職業農民科技應用力的不斷提升。第一,健全“學科—團隊—人才”緊密銜接的科技推廣隊伍。在教師系列中特別設置科技應用推廣型專業技術職稱,在教育教學業績和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等評價內容的權重上設置區別于科研型和教學科研并重型的職稱評審條件。第二,構建“點—線—面”緊密交織的社會服務網絡體系。按照“建站布網、產教融合、示范引領、輻射帶動”原則,構建“科技專家—區域農技推廣站—企業或基層技術推廣員”的農技推廣網絡體系,形成“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范基地—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站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技推廣服務模式。
聚焦新型職業農民先進示范力,加強黨建組織引領體系
新型職業農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要心懷“國之大者”,堅定理想信念,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新型職業農民要將自身的優勢貫穿在農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貫穿于生產、生活、休閑、娛樂各個領域,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推進城鄉融合進而實現共同富裕。
高校是落實黨的全面領導和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陣地,要不斷創新組織幫扶形式,通過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帶頭致富和帶領致富能力。第一,將黨建貫穿“點—線—面”緊密交織的社會服務網絡體系。發揮黨建引領發展的經驗優勢,選優配強駐村“第一書記”,推進鄉村“兩委”班子理論學習、農業技能學習、基層組織建設常態化,依托學校資源,重點幫扶村“兩委”班子成員率先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帶動其他村民逐步轉型。發揮組織優勢,組建以黨員專家教授為主體的科技特派員隊伍,深入服務網絡站點開展工作,并借助農村專業合作社等平臺渠道,為片區農業企業和農戶提供面對面的科技服務與智力支持,發揮平臺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更多新型職業農民,推動區域共同富裕。第二,推動黨組織開展校地結對共建。鼓勵支持教職工黨支部與村黨支部、農業企業黨支部結對共建,采取“走下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促進鄉村黨支部和農業企業黨支部真正成為引領發展的戰斗堡壘。把結對共建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平臺,促進農林高校科技智力資源更好地與農業發展、鄉村建設需求相契合,幫助農民提升文化素養和科技應用、經營管理能力,加快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
(作者:王斌偉,系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