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大量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促進職業教育加快改革發展,培養培訓更多技術技能人才,有效支撐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作為浙江省“雙高計劃”建設單位,舟山職業技術學校始終堅持以貢獻謀發展,立足海島、服務海島,重需求、重質量、重精準地拓展海島服務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提升技術支持、社會培訓、技能鑒定、職教扶貧的水平,以社會服務激發學校“藍色”活力,扎扎實實地為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探索新路、積累經驗,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重需求
緊扣所需 因地制宜
學校積極踐行“十四五”規劃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緊緊圍繞舟山“加快鄉村振興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新區空間發展戰略”“人才引領戰略”四大戰略,緊扣人才需求熱點,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特殊工種安全培訓等,創新構建了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培訓格局。2021年,學校總計培訓學員19960人次,是學校在校生數的5倍。
2019年10月,學校與應急管理部門達成承接培訓工作意向,成為舟山僅有的一所開展安全培訓的職業類學校。立足新定位,樹立新目標,學校不斷探尋適合不同行業與崗位的培訓方法和管理模式,培訓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合格人員,形成具有群島新區特色的安全生產培訓體系,促進舟山地區事業及經濟的發展。如今,學校已開設高壓電工作業、低壓電工作業、焊接作業、高處作業、企業安全管理負責人及安全員等特種作業培訓班總計逾20期,服務范圍涉及本島、岱山、衢山、嵊泗、魚山等地區,共培訓學員1500多人次。
隨著社會影響越來越大,學校培訓項目的輻射面也越來越廣。
學校主動對接國家電網、舟山市自來水公司、魚山石化工程有限公司、中國遠洋運輸有限公司、常石集團(舟山)造船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聯合培訓的合作協議,積極開展“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服務基層”“三服務”活動,支援舟山重點經濟建設項目。每學期選派不同專業的師生到公司頂崗實習,并精準對接企業人才需求,就校企人才對口培養、員工技能提升及培訓開展深層次合作,為舟山各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
精準的培訓、精心的育人,使得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節節攀升,來自浙江鼎盛石化工程有限公司的2011級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生姜博然在2020年舟山市職業技能大比武鉗工項目比賽中獲得亞軍,并獲評2020年度舟山市技術能手、舟山市優秀實習生;來自魚山石化工程有限公司的傅渝凱獲評2020年度舟山市優秀實習生。這些活躍在各行各業的杰出學生代表,生動詮釋了學校的育人品質和服務國家戰略的擔當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面向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群體開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終身學習服務,既解決了群體的學歷提升和就業問題,又服務了區域經濟發展。
2021年,學校技能人才評價中心主動對接嵊泗、洋山、岱山、衢山等地的培訓機構,積極做好海島地區技能人才等級認定工作。對符合考試軟硬件要求的培訓單位,主動送考累計38次,考試科目涉及電工、中式烹調師、企業培訓師、營銷師等工種,完成技能等級人才認定1800多人次,為岱山、嵊泗等地學員的技能提升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為學員的再就業及當地產業工人的培養夯實基礎。
此外,技能人才評價中心有序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2021年,中心對接浙江交投礦業有限公司、綠城物業服務集團有限公司舟山分公司、舟山市直通車眼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涉及電工、眼鏡驗光員、鉗工等社會緊缺工種12個,完成學員招生722人、學籍注冊722人。為進一步適應企業學徒的培訓需求,中心創新構建移動互聯網遠程教學平臺授課模式,完成5門通識課程的數字化開發,并投入到實際教學工作中。同時,中心積極探索專業課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理論以線上學習和考核為主,更加有利于在崗職工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學習;技能課程以集中強化訓練為主,讓學員在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提升上有較大的進步。一項項創新舉措,營造出學技能、練技能、考技能、用技能、強技能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個個因地制宜、獨具特色和優勢的培訓項目背后,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學校始終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和學生就業發展所需作為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重質量
創新團隊 提升效能
為了保證培訓質量,學校堅持以“質量”為核心,創建“海韻”創新服務團隊,提升服務效能。
學校依托浙江省中職名師及大師工作室、舟山市技師協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平臺,組建8個高水平創新技術研發團隊,包括維修電工技術服務分隊、機械加工技術服務分隊、數控加工技術服務分隊、鉗工技術服務分隊、焊工技術服務分隊、海洋電子(智能設備)技術服務分隊、汽車維修技術服務分隊和電子商務技術服務分隊。高水平創新團隊通過下企業實踐、技術研發、技術創新解決企業技術難題,促進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助力中小微企業,轉化國家專利5項。
重精準
對口幫扶 合力攻堅
舟山職業技術學校堅決響應國家要求,按照部署,精準對接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和產業發展的需求,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深化專業建設、課程開發、資源共享、學校管理等合作,開創優勢互補、協同創新、聚焦扶貧、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脫貧攻堅,重在精準,難也在精準,學校經過縝密調研,精準推進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幫扶,幫扶183人,97人獲資助,其中78人獲得國家助學金,另有四川結對幫扶學生86人。在舟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支持下,學校與四川宣漢兩地合力開展“2+1”訂單班,結合了對口幫扶地區的學生特點和舟山市企業用工實際,86名學生在培訓結束后被快速推薦到舟山市企業實習并就業,實現建檔立卡人員就業脫貧和緩解舟山市企業用工緊缺的雙贏局面,為舟山新區建設提供更多技能型人才和技術支撐。
此外,學校依托智慧校園建設方案,創新結對幫扶載體,共建專業,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充分發揮專業群的資源優勢,開展電子商務培訓進鄉村行動,自鄉村振興電商服務中心建設以來,開展了“電商應用培訓進社區”“電商應用培訓進校園”“電商直播技術下海島”等活動。
社會服務是職業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也為職業院校提供了一方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職業院校當奮發有為,不辜負這個偉大時代,不錯過這個大好機遇。
(周東平 何曉穎 洪斯 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