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一百多天后,優秀的技能人才將在這里火熱交鋒,技能的巔峰對決將在這里上演。世賽形式在“賽”,但目標不止于“賽”,更在于助力產業發展,服務重大戰略,讓技能人才“破圈出道”。一技之長,能動天下。這條新賽道呼喚更多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有生力量。要政、產、學協同發力,健全技能人才培養、評價、激勵制度,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打通“養成路”,強化技能人才培育質效。 “人才自古要養成”,技能人才尤其需要養成。隨著我國職業技能培育走上提質提效、增值賦能的快車道,發展需要、人民需要、競爭需要越發迫切,期盼著技能人才在適應產業、服務行業、引領業態中發揮更大作用。打通技能人才“養成路”,既需要人才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也需要社會加快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元培育網絡。要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方向,用好職業院校主陣地,實施技能人才引育工程,通過規范化管理、多樣化培訓、多元化載體,發揮學校在資源、人才、設備等方面的優勢。同時,健全技能人才終身教育機制,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建設與戰略性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相匹配的技工教育,通過崗位輪換、回校深造、實踐演練等形式,推動人才再教育、技能再升級,讓人才養成之路、技能報國之路越走越寬。
打破“舒適圈”,深化技能人才評價改革。 人才評價體系是人才培育發展的風向標。近年來新職業不斷涌現,外賣員、快遞員獲評職稱、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打破唯學歷論和行業壁壘,對行業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托舉作用。方向正確更需砥礪前行,破除“四唯”的選人用人“舒適圈”,深化技能人才評價改革正逢其時、十分必要。實行分類評價,不看學歷資歷,而看業績貢獻,在統一的評價標準體系框架基礎上,堅持以能力、貢獻為導向,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考試、技能操作考核、業績評審、競賽選拔等多種鑒定考評方式,實行差別化技能評價。實行多元評價,推動政府、社會、企業等不同主體共同參與,協同運行社會化職業技能鑒定、院校職業資格認證和企業評價等多元評價機制,讓真正埋頭苦干、能干巧干的技能人才有為有位,讓敢于吃苦吃虧的技能人才得到賞識。
打亮“聚光燈”,優化技能人才發展環境。 恰逢偉大時代,技能人才只要能苦干實干巧干,擰螺絲能“擰”成全國勞動模范,木工師傅也能獲得“匠士”“狀元”稱號,甚至可以身披國旗走上國際大賽的領獎臺……時代給予技能工作者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想更充分地釋放人才活力,還需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讓人才滿懷信心地綻放在千錘百煉、焊花閃爍、刻刀起舞中。要以職業技能競賽為抓手,將其作為技能人才教育、選拔、培養的重要渠道,以賽促教、以賽促培、以賽促評,激發創造潛能,激活創新動力,使更多社會需要的技能人才、大國工匠不斷涌現;要以人才獎勵體系為依托,鼓勵技能人才參加專業職稱評審,提高技能人才在榮譽評選和表彰中的名額比例和獎勵標準,落實高技能人才住房、醫療等保障服務,讓技能人才沒有后顧之憂,在“聚光燈”下持續“發光發熱”。(吳翼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