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勞動力市場“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另一方面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特別是高級技工更是極為稀缺。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占比低于發達國家10個百分點,到2025年缺口將高達2900萬人,已成為我國當前制造業轉型的掣肘,嚴重制約著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步伐。
為破解這一困局,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特別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簡稱“新法”)明確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職業學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職業發展等方面與同層次普通學校學生享有平等機會”“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等,彰顯了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扭轉長期以來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在全社會形成“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的良好氛圍、助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批涌現的決心和意愿。
新法第十九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普通中小學、普通高等學校,根據實際需要增加職業教育相關教學內容,進行職業啟蒙、職業認知、職業體驗,開展職業規劃指導、勞動教育,并組織、引導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企業和行業組織等提供條件和支持。”這意味著開展全學段各類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順應職教做大做強趨勢、促進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相一致、助力“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重要舉措。
“我是誰?我想做什么?我會做什么?環境支持或允許我做什么?我的職業和生活規劃是什么?”這是每個人在一生中,從兒童、少年、青年一直到中年、老年,不止一次會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如果人生是在大海里航行,那生涯規劃就好比一座燈塔,時刻指引人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和路徑前進。它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客觀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需要之間的差距,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徑、運用科學的方法、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逐步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人生理想。
然而,我國目前在各類教育中職業指導和生涯規劃工作還非常薄弱,初中分流焦慮、專業選擇“扎堆”、人才結構失調、就業供需失衡等現象無不折射出這方面教育的滯后與缺位。筆者認為,充分發揮生涯規劃的導航作用、幫助廣大學生和職場人士走出成長和發展的誤區勢在必行。
發揮生涯規劃的導航作用,必須認清就業形勢,打破長期以來對職業教育的刻板印象。新法明確了職教與普教是“雙軌”并行且中間有“融通”的兩種類型的教育,意味著過去在職業教育中的學歷“天花板”已經被打破,“中專、大專、職本”的通道在職業教育這一領域已經暢通。同時,2021年3月頒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對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專科、高等職業教育本科進行了“一體化設計”,共設置中職專業358個、高職專科專業744個、高職本科專業247個。目錄呈現出不同類型專業的整體框架及各個專業的具體延展脈絡,猶如“導航圖”般清晰明了。其中有很多新專業是人們不了解的。此外,還有不少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配套政策,比如“職教高考”“高職擴招”等,都亟待對社會和民眾加強宣傳和引導。
發揮生涯規劃的導航作用,必須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一體化設計,使各種人才“各得其所、人盡其才”。職業生涯規劃分為“職前”和“職后”兩個方面。目前職前指導開始較晚、整體滯后。大學里基本都設置了職業指導機構,但多數職能發揮不充分;中職學校開設有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與專業和現實的結合度不高;大部分初中尚未開設此課程,小學教育更少涉及此領域。對成年人的“職后”指導更薄弱,缺位的情況更嚴重,遠遠無法滿足崗位成才和轉崗再就業的需要。
發揮生涯規劃的導航作用,必須在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濃厚氛圍。近年來,普職發展嚴重不科學、不平衡,原因固然有很多,但輿論的一邊倒也難辭其咎。例如,過去對普教“高考狀元”的宣傳力度遠遠超過對能工巧匠的褒獎和弘揚,每每提及“發展優質教育”便一窩蜂地報道“普通高中擴招”之類的消息,似乎忘記了社會對人才需求多元化這一常識,忽略了職業教育也可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事實。
目前,我國生涯規劃尚處于初始階段,上述情況要得到改善,需要社會各界齊抓共管、綜合發力,必須出臺相應政策、措施,組建專業隊伍,整合社會資源,構建職業認知、職業體驗、職業規劃等全方位的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生涯教育模式。
(作者牛曉紅 系河南省鄭州市職業技術教育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