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創新搭建醫教協同平臺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護理專業自2010年以學校全面接管附屬醫院為契機,提出復合型護理人才培養,依托國家示范校重點專業、養老服務類專業示范點和省級優勢專業等重大建設項目以及系列高層次教改項目課題,通過創設教育與醫療資源融合的“院中院”醫教協同平臺,實施以項目為大課、主題為小課的“課中課”教學改革,形成了“教中有醫、醫中有教”的全過程醫教協同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復合型高職護理人才。
對接服務需求,確定“復合式”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新規格
對接健康服務新業態,緊扣優質護理服務新要求,通過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和崗位任務調研,通過用人單位對護理人員的能力需求調研,通過專家訪談等具體方法,確定“復合式”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新規格,包括重知識融合(知識領域要交叉滲透)——學生不僅要掌握護理專業知識,還要熟悉信息化、康復、針灸養生等知識;重能力整合(工具技能要融會貫通)——除了能使用護理專業儀器設備,還要能指導并使用康復和理療工具、居家小型檢驗設備以及掌握心理疏導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等;重素養綜合(思維方式要交互融合)——護理人員要有觀察、判斷、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臨床思維,還要有環保意識、安全意識、成本意識和效率意識,樹立生命無小事、細節定成敗和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
深化醫教協同,創設“醫學院—仿真醫院、醫院—臨床護理學院”的“院中院”校院融通平臺
校內基地臨床化的仿真醫院。改擴建校內“仿真醫院”,按照醫院流程布局虛擬、仿真、實境等形態的實訓室,實行“醫院式管理”;組建“實訓中心(護理部)主任—課程組長(護士長)—指導教師(帶教護士)”團隊,打造學習性工作任務與臨床工作任務有機融合的校內實踐平臺。依照護理人才培養規律,在仿真醫院實行從虛擬實訓到仿真實訓、情景模擬實訓的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校外基地教學化的臨床護理學院。依托附屬醫院和緊密型合作醫院,創建實體化運行的臨床護理學院,實行“學院式管理”;實施“1+2”的現代學徒制培養,通過專業課程的集體備課,實行從課堂學習到臨床見習、頂崗實習的教學改革,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和反復臨床,打造醫院與學校教學有效銜接的“一站式”平臺。
緊扣培養目標,開發基于“案例—主題—項目”的多類型“課中課”課程架構
依據職業教育崗課賽證融合理念,對傳統課程進行內容重構,通過“課中課”方式實現課程綜合化、課程思政潤無聲的目標。
課程綜合化是指在專業基礎課程中導入“情境主題小課”。以案例創情境,設置知識集成的“情境主題小課”,以專題講座和線上學習的方式打破學科壁壘,提高專業基礎課程的知識綜合性和專業針對性。在專業技術課程中嵌入“綜合任務小課”。以任務創情境,設置任務集成的“綜合任務小課”和“崗位拓展小課”,通過實戰演練、技能培訓和社區服務等方式,提升專業技術課程的情境性和有效性。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植入“專科研習小課”。以崗位創任務,設置臨床“專科研習小課”,開發實習導學教材,開展“床邊教學”,實現臨床實習課程的校院協同與教學同質。
實施基于內容、方法、活動差異的課程思政多元化“小課型”。在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結構的“大課型”基礎上,針對課程思政融入的載體、活動、手段以及教學階段等的不同,創新性地探索基于內容、方法、活動差異的課程思政“小課型”,如基于案例問題辨析、解析、明晰的在線觀點“辯論課型”,基于案例任務預練、導練、演練的線下職業“浸潤課型”,思政主題化研討的“思辨課型”,思想踐行、行動導向的“活動課型”,人物專訪、正能量傳遞的“空中課堂”,微課微視頻展示、熱點剖析的“現象課堂”等,以課堂形態的鮮活來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
臨床案例貫穿,探索基于問題鏈、任務鏈和情感鏈“三鏈”融合的教學組織模式
問題鏈探究。課前基于案例問題線上導學,課中爭議問題辨析激學和解析明學,課后通過社會服務的拓展問題應用強學。
任務鏈遞進。課前情境設計任務預練,課中情境布置任務導練、演練和評練,課后通過操作實訓的情境外延任務拓練,5個環節層層遞進。
情感鏈貫穿。以案例為載體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以思政主題研討“思辨課”、醫患關系“現象課”、職業素養“浸潤課”等,培養學生的情感、情操和情懷。
對接職業成長,實施“醫學知識過關—專業技能達標—職業能力分層”的“進階式”學業評價
過關考試。圍繞國家執業考試高頻考點開展命題,重點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站式技能考核。融合臨床思維、護患溝通和人文素養,覆蓋專業核心能力的16個站點遞進式考核,評價學生技能達標度。
職業能力測評。建立基于“職業能力與職業認同感測評”(COMET)的護理職業能力測評模型,從能力級別、能力內容結構和職業行動三個維度設置8項測評指標40個評分點;根據學生所處的職業成長階段和項目化課程的案例教學進程,以典型工作任務作為考題,采用“初學者—簡單任務、提高者—綜合性任務、能手—項目任務”的“進階式”診斷方法,綜合評價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承諾和職業認同感的發展水平,常態化自主保證臨床案例教學化改造、項目化課程開發以及案例教學實施的質量。(盛秀勝 胡愛招 潘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