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快速發展的今天,智慧教育平臺能精準助推教育教學發展,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為師生提供便利。
□慈溪市庵東鎮西二小學 張其其
“雙減”以來,“減負”“增效”成為教育發展新的風向標。隨著校外培訓的降溫,教育主陣地再次聚焦學校。如何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提質增效,成了當前教育的研究熱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作業設計、豐富課后托管服務、追求個性化教學是研究的突破口和方向。借助智慧教育平臺的建設和應用,學校將這些點狀的、局部的研究進行統籌整合,探索出一條高效且有影響力的“智慧”路徑。
一、以平臺為依托,夯實智慧教育基礎
智慧教育平臺是實現智慧教育的基本保障。它的建設應基于“線上—線下”教學的結合、“基礎—拓展”課程的結合、“課內—課外”學習的結合、“學校—家庭”教育的結合,并具有教學設計、教學交互和教學管理等功能,且面向區域聯盟學校所有師生。
智慧教育平臺的建設應遵循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特色功能實用適用、操作便捷、體驗舒適等原則。例如平臺的課程可由區域聯盟學校的名師骨干共同開發建設,分同步課堂、知識重難點、實踐活動等幾大類。平臺可集點播、直播、學習圈、作業庫、遠程交流等實用功能于一身,以滿足不同的教學需求。
二、以大數據分析為保障,精準服務教育教學
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等現代技術的特點,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服務于教育教學。
大數據采集。通過無感識別、電子手環、智慧學習空間等智慧互聯設備,采集學生成長實時數據,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體質健康、學習能力、家庭環境、適應能力等進行科學測量和評價,并通過包含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區域的多元數據反饋,全面支持學生成長。
個性化輸出。平臺通過對采集的大數據進行分析,形成可視化報告反哺教育教學,為教育不斷產生正向反饋,為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和更好的學習體驗,助力因材施教。
三、以融合式教育為核心,打造教育新生態
借助智慧教育平臺,學校可開展融合式教育,打造線上線下互融、互促、互補,教法學法靈活、靈動、靈性的教育新生態。
打造精準式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技術手段與數據治理,可實現精準教學和個性化育人的目標。借助智慧教育平臺,可以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管理。
課前精準掌握學情。教師可通過智慧教育平臺布置預習作業,并通過平臺采集到的學生作業數據、學習動態、內容、時長、頻次等信息,為每個學生建立數字檔案,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也幫助教師自身精準把握學情。課中精準把握課堂。在課堂實施中,教師可適時引入電子交互功能,快速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及課堂學習狀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進度等,對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精準干預和靶向輔導,實現課堂效率最大化。課后精準實施評價。教師可借助平臺對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進行全過程和多角度分析。智能化的評價報告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也可幫助教師改進教學。
開辟自助式課后服務的新渠道。有了智慧教育平臺的輔助,學校的課后服務可實現教師的自助式教學和學生的自助式學習。例如:托管時段教師可根據本班學生特點,在平臺中選取一門拓展課程作為特色課程,進行共同學習,打造班級特色文化,同時豐富課后服務內容,給學習增添趣味性,緩解師生因在校時間延長導致的倦怠情緒。學生在家也可通過平臺開展自助式學習,空余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平臺選擇課程隨時隨地進行學習。
創新定制式作業管理的新機制。信息技術手段是“雙減”下作業改革的新利器,它可以優化作業設計,創新作業形式,實現智能批閱,還可以進行個性化的作業布置。學校可組織骨干力量開展作業設計研討,根據學生學情建設校本題庫,并上傳至智慧教育平臺,以滿足教師隨堂測試和課后練習的需求。再通過智慧教育平臺的智能推送、自動批閱、跟蹤強化、在線答疑等功能助力學校完成“雙減”政策對作業布置提出的高要求。
智慧教育平臺可根據教師布置的作業范圍、學生學情大數據,推送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題目,實現作業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完成后,系統可自動批閱并顯示正解,大大縮短了教師的批閱時間,且及時生成的作業分析報告有助于教師合理規劃課堂教學,有效講解作業重難點,調整作業量及作業難度,兼顧個性化需求。平臺還能夠定時統計分析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將錯題加入學生線上專屬的錯題本中,方便學生掃除知識盲區,客觀地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有效的學情分析。學生在課外遇到疑難問題時,還可以在線答疑解惑。
可見,建設一款智慧教育平臺能為教育教學提供優質資源,其大數據分析的內核能精準定位教育教學目標,學校、家庭共同參與的學習方式能打破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的支持。智慧教育平臺的應用能使教學質量提高、學生作業減負、課外服務有效,但是,要真正建好、用好一款智慧教育平臺任重而道遠,它需要教師有先進的智慧教育理念,能掌握基本操作;需要學校定時維護,不斷建設更新。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使信息技術持續地、最大化地為教育教學服務。